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医学是这样一些人从事的事业,他们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也可能不够健壮,但必定是非常有担当的一群人
要在关键时刻拿出技术 更要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科主任医师 张勤
30年前的一天,我刚毕业在烧伤科工作,一个烧伤病人的面颈部非常肿胀,如果不行气管切开术,病人很快会发生呼吸困难而导致生命危险。由于病人颈部已非常肿胀,手术时解剖会很模糊,手术台上随时可能发生窒息或气道痉挛,这样的手术解剖如同要在很短时间内从沙砾堆里找出一粒“救心丸”,气管切开术本身失败率很高,失败则意味着病人失去生命。
刚刚毕业的我还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谁会带我这个新手做呢?这时站在一边的史济湘教授(中国现代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说:“今天由我来带这位年轻医生做。”史教授沉稳地站在手术台前,一层一层解剖,一层一层分离,我站在他对面做助手,可以清晰地听到他轻轻的呼吸声。正是他的担当,让我这个新手第一次进行气管切开,更让我知道做医生不但要在关键时刻拿出技术,更要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
医学的担当之力更来自患者的激励。曾经的患者、“中国好邻居”王海滨用行动给了我们最大的鼓励。王海滨的烧伤面积是89%,三度烧伤面积超过60%,而且救治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很不顺利。入院时循环不稳定、治疗中出现脓毒症,一次次困难被攻克后又发生胆囊感染,我们和他一起一次一次战胜死神。他出院时,我想到疤痕治疗至今还是世界难题,还在为他不能重返社会而惋惜。
但今天王海滨却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他不但站起来了,而且来到医院,成为瑞金的社工志愿者,宣传烧伤预防和康复。我开始认识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患者愈合后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回馈医学,这也是医学担当之力的持久动能。
回顾医路历程,感怀万千,但有一点我很坚定——医学是这样一些人从事的事业,他们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也可能不够健壮,但必定是非常有担当的一群人。
(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崔兴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