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9-15 04: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教师讲述】 

  部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这样说——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编者按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由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首批认定了来自全国200所高校的201个教师团队。我们邀请部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结合团队故事、育人心得,讲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的思考与行动,并请专家阐释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意义、路径与成效。

  身影已不见 但奋斗的灯光不灭

  讲述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核心成员、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 于平

  “向‘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学习!”在吉林大学地质宫门前,红底金字的条幅熠熠生辉。这里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生前倾注心血、筑梦拓新的地方。

  2017年1月,黄大年教授不幸病逝。当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老师走后4年间,作为他生前带领的团队,我们集智攻关、倾心育人,积极推进黄老师未竟事业。

  几年来,团队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移动平台旋翼重载无人机技术、海洋电磁探测装备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在祖国各地以出色表现践行着黄大年教授崇高精神。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前,我们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并惊喜地收到了总书记重要回信。这让我们倍感温暖和振奋。

  4年间,黄大年老师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所学校,而是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2017年5月,吉林大学组建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4年来,我作为报告团成员先后参加不同规模宣讲报告170余场,现场聆听或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的受众逾百万人次,引发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2017年9月,吉林大学将黄大年老师生前办公室改建成“黄大年纪念馆”。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700余场、30000余人次,黄老师的先进事迹、科研成果和80多件生前用品,生动“讲述”着黄大年的故事。

  在地质宫五楼,虽然黄老师忙碌的身影已不见,但奋斗的灯光不灭。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大年式科技创新团队、黄大年实验班、黄大年党支部,一个个以黄大年名字命名的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黄大年式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黄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王华明院士(右)和其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现场进行研讨。宋超摄/光明图片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于平教授(前排右一)向学生介绍科研项目内容。新华社发

  做充满诗性和智性的文学教育

  讲述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由孙郁教授领衔主持,是一个老中青三代学者结合、研究教学特色鲜明的团队,也是一支深受黄大年教授忘我工作、刻苦钻研精神感召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我们更是将学高身正、立德树人作为自觉追求。

  孙郁教授的鲁迅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酒窝爷爷”——因为他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凡他讲课,必然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都挤满旁听的学生。“上课前,‘酒窝爷爷’疾步走进教室,从鼓鼓的黑色双肩包里,一本一本地取出泛黄的书,摞在讲台上。书里夹满了小纸条,这是他上课之前做的功课。”在学生印象里,孙教授上课有古风,充满诗性和智性。

  孙教授于学生而言是良师,也是益友。一次,他给有志于做中学教师的一名硕士生发信息:“我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参观,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都在此任过教。中学老师也会出大师的。”这名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如今已成长为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

  我们团队的程光炜教授这些年致力于“重返80年代文学”,引领了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新潮流。他以善于培养博士生著称,他的博士就职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重点高校,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作为一名80后教师,我一直得益于这个团队的传帮带。我努力创新教学科研方式,从2011年起,创办了“联合文学课堂”,以多所高校博士生为主体,每次聚焦一位青年作家新作展开讨论,无论是博士生还是青年作家,都感觉获得了很多营养。

  在学校支持下,我们举办了一系列读书会、研讨会,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一些老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反响。

  读到总书记重要回信后,大家非常激动。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将其落实在育人实践中,探寻古今文脉,激发青年学生运用母语的潜能,为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节前,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大年老师雕像前摆放着一束鲜花。新华社发

  点燃学生心中理想的火种

  讲述人:复旦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病原生物学系党支部书记 赵超

  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我们在闻玉梅院士带领下,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最前沿的科研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报国志向。

  闻玉梅院士开创性地研发了乙肝病毒治疗性疫苗,她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科研中历经挫折却始终坚持的故事,并告诉学生们,当年是数百封患者来信激励她一直向前走。令她欣慰的是,学生们正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为战胜乙肝而接续奋斗。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团队在科研攻关中贡献力量,仅用3天分离上海首株SARS-CoV-2,发布全球首份新冠抗体报告,联合开发新冠DNA疫苗,开发出新药筛选平台,并为国内各单位提供药物筛选等支撑服务。同时,还把新冠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和科普宣传,多途径助力科学抗疫。

  团队在闻玉梅院士带领下积极参与本科生教学,承担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等奖项,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教学思政比赛中也屡获好成绩。我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广受师生好评。

  点燃学生心中理想的火种,是每位教师的使命。我们要不负总书记期望,潜心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不负嘱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学生留下缅怀黄大年老师的话语。新华社发

  为国土与生态安全培养优秀人才

  讲述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教师团队负责人 李满春

  作为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我们用“绘制空间蓝图、守护安全底线、助力生态文明”诠释肩上的使命担当。

  科学绘制空间蓝图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核心,如何优化空间结构,协调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关系,绘制面向生态文明的空间蓝图,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团队秉承南京大学老一辈地理学家“统筹协调人地关系”的规划理念,在上海、长沙、合肥等地开展空间优化工作,形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我们还构建了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打通部门与行业信息共享壁垒,建设了“一张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怎样在保障发展的同时,守护好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等空间底线?我们联合国内其他15家单位,研究了多项监测和应急响应技术,开发了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平台,高质量服务长江大保护、西北边境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南海及周边地区和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特别是在长江大保护方面,我们创新设计并实施了全国首个服务长江大保护的存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异地置换方案,助力常州市在全国率先破解“化工围江”困局,为沿江绿色发展提供了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团队提出并实践了寓教于研、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地理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国家一流课程,编撰国家精品和规划教材,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未来,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爱岗敬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潜心治学,深入研究立体遥感技术,为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国土与生态安全保障再立新功;我们将开拓创新,深化开展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孪生、实景三维中国等研究和应用,为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接续奋斗是最好的缅怀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教师团队负责人 李术才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我第一时间组织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让我们倍感温暖。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我们团队的拳头方向,因此我们跟黄大年教授算是同行。团队中不少老师聆听过黄大年教授的报告,他曾鼓励我们把地球物理与岩土工程结合起来,做好交叉创新。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深刻认识到,只有接续奋斗,才是对黄大年教授最好的缅怀!

  在育人和科研中,我们继承黄大年教授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瞄准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重大灾害预报和控制的迫切需求,先后解决了突水突泥灾害预报与治理、全断面掘进装备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等关键难题,形成了“理论—技术—装备—材料—标准—应用”的全链条式自主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唯一的技术创新奖。

  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中,我们发扬黄大年教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长期深入工程一线,为中国最长铁路隧道——云南高黎贡山隧道、国内首例下穿地铁车站粉土地层堵水加固工程——徐州地铁6号线市政府站等200多个重难点工程保驾护航。

  在攻坚克难中,团队践行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战斗精神挑战川藏、新疆、云南等极复杂地质条件和极恶劣工作环境。在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西北戈壁大漠、西南边陲深山,都留下了山大岩土人的身影。把队员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们的坚定追求。

  总书记要求我们“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学,就要做到学为人师,肩负起教育报国和科技自强的使命;为事,就要做到至诚报国,立足本职,把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智能建造这一国家急需作为团队奋斗目标;为人,就要做到行为世范,在讲台、实验室、工程一线立德树人,做四有好老师,当学生引路人。

  科研育人,常怀空天报国志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学术带头人 王华明

  科技强国、空天报国,是我们团队每位成员的理想追求。1992年,我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30年来,逐步会聚成一支以我为学术带头人、以10余名80后为核心骨干的创新团队。团队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和科研报国的责任,形成了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心无旁骛的团队工作精神和自强自信、奉献牺牲、顽强拼搏的团队工作作风。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科研实践中,锻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已毕业的120余名研究生中,涌现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完成人4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人、卓越青年科学家2人、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完成人14人次,3人分立大型运输机首飞一、二等功。

  在科研方面,团队形成了重大装备“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和重大装备“严酷环境关键摩擦副特种表面工程技术”等特色方向,建立了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团队与我国重大装备产业部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一系列重大装备研制、生产和工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培养更多基础深厚、能力过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牢记科技报国使命,发扬“十年磨一剑”乃至“终身磨一剑”的奋斗精神,不断攻克先进材料和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技术发展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刘博超、任爽、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5日 07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