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乡村的青红丝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乡村的青红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0-08 02: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时培京

  “青丝子,红丝子,八月十五抱小子。”在山东滕州,以青红丝称月饼,也指馅里二色萝卜丝,一青一红。

  “月姥娘,亮堂堂,开开房门浆衣裳。浆的衣裳赛白鹅,打发五哥去上学。”这是村子里小孩们唱给月姥娘或叫嫦娥姐姐的儿歌。

  月姥娘是天上美丽的女子,她喜欢和玉兔看人世间。

  “地上后羿想嫦娥,就做了青红丝。”奶奶说。

  中秋节是大节,是客和新客送节礼的好日子。婶子大娘嫂子哥哥弟弟看“新女婿”。尚未结婚的男方被称为客,已婚的叫新客,婚后三内年还能用这美称。

  家里来了客,姐姐要出门子了。她教我们打月饼、烧锅做饭、纳鞋底绣花鞋,磨竹针打围巾织毛衣毛裤。

  那天的月色是丰收季节里最美的,那天嫦娥姐姐下凡。新客送节礼,以“四六八”吉祥数字为标准,即四样六样八样礼物。八只红公鸡、八只大鲤鱼、四箱酒、四样果品、四包糖、四样糕点、四样布……四八盒青红丝千挑万选。

  月饼的原材料面粉、花生仁、芝麻、青红丝取之于乡村,印模子是村后的枣树棠梨树墩子凿出来的。打月饼有现成的劳力,不计算工钱。哪一庄都有七八家临时作坊,通过打月饼以补贴家用。月饼打好了可以赠送给亲戚朋友。和面的是娘,炒花生的是大,挑芝麻的是姐姐,哥哥学着腌制青红丝,到供销社买砂糖的是我,扣下二分钱买马牙葵花籽。白面只有在盛大的节日,像新年中秋节才能敞开用,或在结婚、发丧的时候。花生是村人炕头灶间的零食,生吃、盐水花椒叶煮熟、伴砂砾在铁锅翻炒,是中秋节月饼绝佳的佐料。砍来的芝麻香,榨香油的芝麻香,炒好的芝麻是肉的提味品。

  六月六蒸大卷子,过年包扁食,中秋节打月饼,面是主料。花生、芝麻今年刚刚收下,在场地、院角的太阳光下自然烘焙,通过光和热的加工,可以打进一筐月饼。

  有一种白得耀眼的时空叫作月亮。穿破而来的,是秦时的明月,是朔漠的明月,是长城的明月,是大海的明月,是驿站的明月,是古道的明月,是乡村的明月……远在《诗经》之前,远在仓颉造字之前,远在女娲补天之前,远在嫦娥奔月之前,远在夸父追日之前,远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前……

  在我眼里,红色象征中国,是中国乡村喜庆鲜亮的图腾和徽章,是烟熏火燎的腊肉,是红萝卜,是红辣椒,是红公鸡,是红瓤芋头,是新婚妻子的蒙脸红子,是点了红的鸡蛋和馍馍。

  青色,是娘的皱纹,是妻子的黑发,是青蓝的土布褂,是烧荒的青烟,是淤青的土地,是屁股上的青胎记,是青青的麦苗,是青青的夜雨韭菜,是盼望回家的路。

  青红丝是我小时候的乡村。青红丝是乡村中国的美丽符号。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8日 16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