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4-25 04: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学术笔谈】 

  编者按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的三个根本路径。为此,本刊特约请相关领域三位专家,围绕上述三个路径的深刻意涵予以探讨解读,以期引发学界共鸣。

  作者:朱辉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设廉洁政治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守住党员干部为政之本,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锻造了革命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以革命史实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克难制胜的重要精神法宝,能够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深厚力量,为淬炼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提供文化支撑。

  传承革命基因,将党性与德性有机结合,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革命文化传承红色革命基因,体现了坚持党性和德性的有机统一。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汲取革命文化中强调党性要求的宝贵经验,在制度保障和思想提升的基础上,引领党员干部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不断淬炼高尚的廉政品格。

  立足党性高度,把握公私问题。建设廉洁政治、培育廉洁品格,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问题,这既是道德要求,更是党性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弘扬革命文化,就要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帮助党员在不断修养德性和锤炼党性的基础上,锻造廉洁的高尚品格。

  严守公私之分,坚持公私分明。严守公私之间的界限,准确把握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始终坚持公私分明,是形成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为脉络,以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基础,蕴含丰富动人的先进事迹。例如,毛泽东同志严守公私之分,曾为自己定下“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规矩。弘扬革命文化,要用革命史实和真实事件教育人,用革命榜样和先进模范引领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其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辨明公私之分,严守公私之别。

  明确公私之序,做到先公后私。明确公私之间的排序,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冲突,自觉坚持先公后私,是形成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的关键与重心。自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始,在党员义务一条中就明确规定:“把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在两种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坚决地服从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共产党人,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是德性和党性的双重要求。

  倡导克己奉公,践行公而忘私。在严守公私之分,明确公私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追求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从而在道德实践中锻造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弘扬革命文化,必须传承革命前辈讲党性、尊德性的优良传统,将公而忘私视为当然之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党性、砥砺品格。

  钩沉革命史实,将学史与崇德紧密结合,塑造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革命文化以真实鲜活的革命历史为基础,包含众多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历史事件和模范人物。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和阐发革命文化中的革命史实,推动党员干部将学史与崇德紧密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廉政品质。

  学习革命历史,坚持对党忠诚的大德,淬炼廉洁品格。革命历史反复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焦裕禄同志为消除兰考县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最终积劳成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够做到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与其始终坚守对党忠诚的大德息息相关。鉴于此,弘扬革命文化、学习革命历史,必须倡导对党忠诚的大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听党指挥、为党尽责”。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道德要求,亦是淬炼高尚廉政品格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革命历史,坚持人民至上的公德,塑造廉洁品格。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涌现出众多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其共同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并为之努力奋斗、鞠躬尽瘁。例如,雷锋同志在22年的短暂生命中,以平凡的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利人的精神,其核心即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至上。当前,我们弘扬革命文化,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必须确立人民至上的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学习革命历史,坚持严于律己的私德,永葆廉洁品格。党的优良传统表明,党员干部形成公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道德品质,有赖于严守私德的自我修养和严于律己的道德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革命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断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党为政清廉,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先公后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很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党员干部默默奉献。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弘扬革命文化、学习革命历史,理所当然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走好人生每一步。事实上,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存养正气、严守私德,正是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的题中应有之义。

  弘扬革命精神,将内化与外化辩证结合,提升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革命文化是党在伟大实践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一系列伟大而独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精神特质和高尚风骨。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革命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将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锻造廉洁品格。

  传承革命精神,将公而忘私的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凸显“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品质,高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价值追求,推动党员干部形成廉洁奉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是形成廉洁品质的必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灌输—接受”过程,必将伴随着不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选择,是包含道德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自觉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独特作用,宣传先进模范、凝聚榜样力量、高扬革命精神、构建神圣场域,帮助党员干部将谨慎用权、廉洁奉公、公而忘私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信念。若此,党员干部就能主动对照廉洁自律的道德要求,自觉进行道德自我控制,主动履行廉洁道德义务,涵养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

  发扬革命精神,将公而忘私的道德要求外化于行。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诸多革命精神,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拼搏奋斗、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塑造大公无私的道德品格同样如此,必须将道德要求外化于行,落实于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道德行为,固化为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道德习惯。党员干部在社会实践中做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格的重要成分,亦是评判主体道德品格高低的重要依据。发扬革命精神,应将“德行”与“德性”相结合,全面提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激发道德自觉,将廉洁奉公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进而在实践中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相关文章: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5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