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网聚青春的声音】
作者:黄权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从审美形态来看,网络文学比较充分地激发和满足了广大民众对于感官愉悦与情感陶冶的持续需要。审美形态被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个层次。“耳目之美”主要诉诸人的感官愉悦,以快感为基础;“心意之美”主要诉诸人的原初情感和普通情感,读者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更加真切。这是人们最基本、最持久的两种审美需求。网络文学大量且广泛地调动、陶冶、塑造了读者对于“耳目之美”和“心意之美”的需求,较大程度上释放与补偿、抚慰与平衡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沉闷、忧烦的心理状态。
从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文学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及辅助手段等都能够较好地承载相应的审美内容。网络文学,尤其是作为主体的网络小说普遍存在类型化、模式化的结构特点。这不仅适应了普通民众的文学感知与理解能力,同时又在可预期的范围内作出种种变异和“陌生化”处理,吸引读者持续的阅读兴趣。网络文学的书写主要采用口语语体系统,有着句式单纯、语意浅显、文体活泼等修辞特点,更多地保留了口语交际现实语境的形象色彩和感性特点,能够在读者快速阅读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网络文学媒介可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文学语言给普通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和想象隔阂,甚至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网络文学虽拥有普及化优势,却也面临着进一步提升的特殊困难。在资本逐利本性的催促下,网络作家往往需要刻意迎合普通读者群体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以更快更多地赢得读者的关注、好评乃至打赏等,从而在不计其数的作者和海量的网文中脱颖而出;往往缺乏足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让人生体验和文化养分积淀成自我的人格修养与审美素质;缺乏个性化审美体验的渗入和熔铸,文学形象扁平化、类型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诉诸人的崇高感和神圣感的“悦志悦神”审美形态自然难以被负载起来。因此,网络文学不容易满足人们对于超越性、终极性的审美诉求。
网络文学存在不利于文学形式及手段创新的现实可能,容易让读者养成固化的审美期待和心理定式。事实上,就各大网络文学网站来看,读者主要追捧的是情节性强的小说,其次是奇幻色彩浓厚的短篇故事和叙事性散文等,其他非叙事性的散文、擅长抒情的诗歌、与热门网络小说无关的文艺评论等,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再者,网络文学所广泛采用的口语语体,囿于过分直白、浅显、凡俗的趣味,言尽意即止,余韵有限。此外,多媒体的视听形式融入网络文学,使文学世界具象化、直观化,有可能弱化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敏感度和对审美形象的构造能力,阻碍其文学品位的提高。
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促成作者与读者的互生共长。
文学的活水源头是生活,在面对生活时,作者应注重突破人生经验的狭窄范围。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同时,创作者要有“问题意识”。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面对问题和克服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与矛盾性才能够得以展开。对于非现实题材而言,缺乏“问题意识”的作品很可能失去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情节品位和深刻意蕴;对于现实题材而言,不敢面对、触碰、揭露问题,作品就失去了动人的深沉力量。
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写作素材之后,网络作家还需要将素材与经验内化、沉淀成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和想象世界,然后才能升华为文学世界。很多作者的人生经验缺乏必要的打磨与沉淀,就直接移植到作品中,使得故事有形无神、情节骨感空洞。同时,作者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学文化精华,并将之涵养成自我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境界。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此外,作者还应该积极借鉴经典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审美品位。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因为形式的局限而力不从心。不过,形式技巧上的借鉴,需要忠于创作者自己的审美体验和个性特点,防止新异的形式与通俗的内容之间的裂痕。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7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