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再聚“烟火气” 重振老城区——青岛推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再聚“烟火气” 重振老城区——青岛推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5-17 04: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西部老城区最富诗意的写照,并由此衍生出了中西合璧、开放现代的城市文化基调。以青岛中山路为核心的历史城区,也是青岛的老城区,保有近一个世纪的繁华,曾是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的商业中心。但随着1994年市政府的东迁,西部老城区日趋萧条。

  “未来三年,青岛将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打造兼具历史文化风情和活力时尚元素的特色街区和5A级景区。”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陈卫华说,2022年是青岛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决战之年,重聚老城区的“烟火气”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年攻坚行动,唤醒百年老城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提到西部老城区,上了年纪的青岛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哼起这首儿时的歌谣,歌谣里的“街里”,说的就是中山路。

  始建于1897年的中山路,曾是青岛最重要的商圈。鼎盛时期,1500米的街道曾云集140多家老字号店铺、洋行、咖啡馆、酒吧、旅馆等。但随着城市发展重心东移,这条曾经引领城市商潮、承载无数青岛人儿时记忆的“街里”却步入房屋老旧、人口流失、业态单一、设施落后的“沉睡”状态。

  “以中山路为核心、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是一片巨大的宝藏,辖区内有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304处、名人故居60处、历史文化街区12个。”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文史档案部部长周兆利告诉记者,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青岛各个时期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青岛古今交融、海陆兼备、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

  “除了编制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中山路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厕布局、业态策划、店招导则、眺望视廊等专项规划。”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土地和规划部部长钟勇介绍,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按照“分层规划、精准发力,逐一攻破”的策略,青岛首先夯实了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到建筑单体三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

  根据《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其保护更新将开展总计约171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将配套实施55条,约25公里道路风貌改造提升;新建12个停车场;完成6个街心公园建设。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72个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集中开工,重振青岛老城区活力的“决战”打响,百年老城揭开了向新时代转场的序幕。

  坚持特色引领,实施保护性更新

  老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唤醒老城区,首先要让其历史文化“活”起来。

  “我们组织专家智库查阅了3000余份档案资料,对100多栋重点建筑进行深入挖掘,推进‘一房一档’‘一路一档’,将500多项文史挖掘成果充分运用于修缮施工、招商引资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周兆利说。

  以“里院”为特色的大鲍岛片区率先转型破题。“里院”是青岛独具特色的民居,融合了中国传统合院和欧洲联排公寓的特点,常为方形,沿街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两到三层,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

  “密密匝匝全是人,动静吵得慌。”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一共有18里79个院子的大鲍岛街区曾“烟火气”十足,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它谱写了“初代青岛人”130年的创业历史。大鲍岛的保护性更新难点,就是如何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让其回归新时代的“市井生活”。

  “大鲍岛历史街区开工前,我们邀请了文史、建筑、结构等多类别专家成立了评审团,对文保建筑的每扇窗、每面墙、每块砖的工艺都进行了图纸校对和现场勘探,力求最大限度修旧如旧。”青岛市市北区建投集团历史片区项目前期规划部负责人徐坤说。

  而在潍县路19号青岛商会旧址的改造项目中,青岛则创新采用了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前期的保护修缮由市南区区属国有企业出资,中建八局作为乙方承担设计、修缮施工,同时亦取得项目未来的运营权,运营收益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率,也降低了项目成本。

  不过,在徐坤看来,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最难点不是如何修旧如旧,也不是水、电、暖、燃气等基础设施的提升,而是如何在坚持自身特色价值的前提下,吸引资本、技术、人才落户,特别是如何满足现代产业和年轻人的需求。

  集聚新业态,吸引年轻人

  “从我家出门一拐弯儿就是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这些百年老字号商铺,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从早到晚人声鼎沸。现在根本没有人,年轻人都跑东部新城区去了。”70岁的赵青树就出生在青岛中山路北边,说起老城区的萧条,连连叹气。

  市政条件落后,人口老龄化严重,居民消费水平低,商业业态单一……如何攻克这些横亘在老城复兴道路上的“顽石”,把沉寂多年的“存量”转化成“流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更新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人气,年轻人不能涌入,老城复兴就无从谈起。因此,将新经济、新业态融入老城,吸引年轻人回流,成为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的逻辑起点。

  “我们抓住历史街区复兴的主魂、主线、主题,对每个片区进行精准定位,通过‘政府+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社会资本’的运营模式,吸引多元资本加入,加速新经济、新业态落地。”青岛市北区委常委、副区长张雷说,通过打造“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来实现老城区的高质量发展。

  “这是极具包容度的超级复合体。”在大鲍岛历史文化休闲街区的招商计划书上,记者看到了30多种新业态:脱口秀、相声等文化艺术,潮流品牌、设计师品牌等文创零售,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剧本杀、夜游、特色餐饮等都被囊括其中。

  已经开门纳客的宁阳路银鱼巷,是许多老青岛人都未曾听说过的“里院”集群,经过保护性更新,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运营商还从全国招引了潮玩、咖啡、主题集市等新业态,吸引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这里很快成为青岛的新地标。

  新经济、新业态与老城区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还在继续。目前,青岛历史城区更新已经落地重点项目50余个,储备“网红”项目100余个。而毗邻中山路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作为城市更新的热点,也有300亿元项目资金注入老城。

  新经济、新产业来了,年轻人自然也就来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随着三年攻坚号角的吹响,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走向纵深。我们有理由相信,焕然一新的青岛老城,不仅会满足千万青岛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留下更多关于这个城市的灿烂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7日 10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