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暑期社会实践如何避免“为做而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如何避免“为做而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2 03: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宝歌(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认识社会、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契机。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克服疫情冲击,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这块“试验田”,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增长见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升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特点:实践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扩充、完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创业实践、调研访谈、职业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弥补学校课堂知识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探寻专业意义和自我价值。

  同时,实践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参加有深度、有广度的实践活动,已形成一定规范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运用、完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

  此外,实践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已基本形成以本科生为主体、以研究生为重点、以教师为指导的完整实践体系,丰富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层次,主体多元化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

  挑战:实践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当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挑战有待克服。如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重场面、浅尝辄止的“假实践”时有发生。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并未减少,但深入调查、融入社会易流于表面,暑期结束前赶份报告的情况尤为明显,这种形式化、表面化的“社会实践”定然意义甚微。

  社会实践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在疫情之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发生变化是一种应然选择。然而,有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成为一种实然状况,且缺乏有效方法,线上线下结合缺乏有效设计,无法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流于一般性指标,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为做而做”的状态。

  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有待提升。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学校对学生联系的实践场所无法完全了解。不少学生因没有实质性约束,容易敷衍了事,未真正进行社会实践;部分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时“拈轻怕重”,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蜻蜓点水”,调查不深入,只是将其视为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深入理解,极大影响了育人成效。

  社会实践保障力度有待加强。受到疫情影响,许多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较为不足,且无法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机构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感,参与配合度比较低。从高校角度来看,多数高校未构建部门协调机制,致使高校在划拨专门资金、主动开发实践基地上表现乏力,导致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执行效率低下。

  对策:统筹育人合力下好“一盘棋”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一系列挑战,笔者建议,应针对形式主义问题打好“组合拳”。疫情之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须做好完备的内容设计和科学的实践安排,如返乡大学生可协助当地开展疫苗接种的宣传与答疑解惑工作,或到接种点协助维护现场秩序,服务接种群体。高校可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主题,拓展实践内容,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此外,高校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校专业优势,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等,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调动广大师生、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同时,创新过程管理,牵好“牛鼻子”。狠抓过程管理,务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是关键之举。一是结合实践反馈和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调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评定,采取团队成员自评、学校实践指导机构和社会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三是在实践成果展示上,采取纸质报告、主题演讲、微电影制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活动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四是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搭建平台,推广暑期社会实践信息,将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同时用好网络,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自媒体进行社会实践的培训、传播和推广等。

  再次,统筹育人合力下好“一盘棋”。一是因地制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立足地区特色,结合高校特色,充分发挥区校联动优势,编制社会实践大纲。二是重点培育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做好实践队伍的组建工作。三是系统设计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化运作举措,推动校内教育资源更好支撑社会实践。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组织发动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暑期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组织可积极与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将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实践。五是发挥“老生带新生”的作用,鼓励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且经验丰富的学生继续参加社会实践,带领、指导“新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最后,科学精准施策强化“双保障”。在高校内部保障上,一是让学生明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职责,通过举办宣讲会、培训会等形式倡导学生团队对其成员进行严格审核与把关,并对思想认知、项目执行、报告撰写、媒体宣传、人身安全等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二是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要亲赴一线,与学生共同调研、工作,并对其进行深入指导。在社会外部保障方面,政府要积极协调多方资源,根据“双向选择、就近上岗、合理调配”的原则,尽可能安排学生前往家庭所在地的实践单位,有条件的单位可为其发放实践补助。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14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