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天津——艺术家的摇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天津——艺术家的摇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2 03: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品谈】

  作者:关牧村(国家一级演员、女中音歌唱家)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心中总会泛起对天津深深的爱恋之情。海河之水温润了我的童年,津沽大地孕育了我对歌唱的热爱。从小学三年级加入天津少年宫小红花合唱团至今,海河大地在我心中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天津是艺术家的摇篮。

  我的恩师,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也是将中国声乐教学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沈先生自1940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国立音专学习英国文学和声乐。1947年,开始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等学校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更是成为该校首批教师。悠悠数十载,沈湘老师献身声乐教坛,育人无数,硕果累累,成为我国声乐教学领域的不朽园丁。沈湘老师在艺术上兼容并蓄,从不保守,从不唯我独尊,从不排斥异己,诚为大师风范。

  影响我一生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老师,在这片海河之滨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他创作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周总理,您在哪里》《打起手鼓唱起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经久不衰。观众每次听到这些歌,都会不由自主鼓起热烈的掌声。在这些掌声中,歌曲的生命与价值不断昭显。

  天津的艺术家是有其独特精神的。

  有人评价说,天津的艺术家有“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就学历而言的,而是受海港与海洋潜移默化影响后的熏陶与外现。这种“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是追求卓越的。

  还有人评价,天津观众很“挑剔”——只有那些追求做到最好的艺术家,在天津的舞台上才能站得住。

  别样的“文化范儿”,特别的“挑剔范儿”,使天津的艺术家,天津的艺术事业日日精益求精。

  天津的艺术家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

  过去,天津诞生过《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耳熟能详的划时代优秀歌曲。如今,《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依然响彻海河两岸,成了天津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天津市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基层文化建设,把舞台搭在社区村镇,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人民群众身边,用红色经典增强百姓文化自信,用高雅艺术提升城市品位。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天津市各文艺院团的艺术家们一起,组成“海河情”艺术团,坚持到基层演出,受到广泛欢迎,被市民称赞为“心连心”艺术团。海河两岸文艺之土更沃,文艺之风劲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天津的艺术家们正与时俱进。

  疫情期间,天津文艺工作者做到“身到”“心到”,带着对人民的真心,对时代的真情走进生活,用心观察时代之变,用心感受生活之真,用心捕捉自然之美,心中升起对时代的热爱。

  很难想象,在疫情来袭时,天津文艺工作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竟创作了三百多首抗疫歌曲。我当时演唱了一首《拥抱在凯旋》的歌曲,在天津台多次播放,以致敬抗疫英雄,鼓舞人们的抗疫斗志。

  天津养育了许多艺术家,也养育了我。我深切地感到歌唱家的喉咙虽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

  作为一名从天津走出来的艺术工作者,我深深地爱着天津这片多情的土地。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歌唱艺术家,我要永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歌唱。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0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