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抗战烽火中,抗大为战育人的时代意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抗战烽火中,抗大为战育人的时代意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讲武堂】

  作者:印祺 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89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口,我们党作出了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办校十年间,总结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校风学风,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从中寻找办学育人的精髓要义,根本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塑造新时代一流军队院校好样子,奋力开创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新局面。

  把政治建军要求贯彻到办学育人全部实践

  抗大是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学校始终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就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列为教育方针之首。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抗大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性质的学校,不是什么统一战线的组织。

抗战烽火中,抗大为战育人的时代意义

国防大学学员在抗大纪念馆参观。资料图片

  抗大也在各种场合下公开申明,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单一领导下的学校,并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工作,保证共产党在学校中骨干的领导作用”的工作方针,巩固和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抗大还将政治教育作为“中心之一环”,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抗大正是因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确保了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了自身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整个抗战期间,抗大既是政治坚定、抗战到底的一面旗帜,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巩固与建设的事业上有力的武器。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军事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军队院校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面加强院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政治建军要求贯彻到办学育人全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让在校学习的过程成为灵魂回炉、思想提纯的过程,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持续深化政治整训,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战争中学习 着眼打赢育人才

  抗大因抗战而创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而抗大作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最高军事院校,正是这一军事智慧的重要孵化器。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抗大把毛泽东的军事论著作为军事教学的必修课程,要求学员掌握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能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抗大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专门成立军事研究室,组织军事教员轮流下部队代职,亲身体验部队生活、参加实际战斗,并把典型战例和作战经验带回学校,编写充实教材,提高实战化教学水平。抗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把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派出人员直接参加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斗,利用挺进敌后行军时机组织学员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要求学员“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真正做到“在战争中学习”并“贡献所学于战争”。

  为战育人,是军事教育的核心指向,也是人民军队院校教育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军队院校要强化“为打赢明天战争而不断学习创新”的前瞻思维,牢记“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的初心使命,校正为战育人的“准星”,始终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不断提升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和军事战略创新要求,前瞻性开展未来战争制胜机理和战法技法研究与教学,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聚焦强军胜战要求,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强基开新、固优育特的工作,建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抗大初创时,资源匮乏、生活艰苦、条件恶劣。毛泽东曾将抗大办学条件概括为“四个没有”: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他给出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

抗战烽火中,抗大为战育人的时代意义

空军工程大学组织学员开展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实训课。邱赓摄/光明图片

  尽管办学条件简陋,但抗大师生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建成了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壁为黑板、以石块为桌椅讲台的课堂。虽然大家吃着粗粝的食物、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抗大师生苦中作乐,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做到了生活越艰苦、斗志越昂扬。面对经费与给养缺口,抗大师生从未退缩,在大力开展“不浪费一粒米、不多用一文钱”节约运动的同时,将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两度开展大生产运动,做到了生产劳动与学习两不误。在这一过程中,抗大师生练就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很多知识青年学员也用汗水洗刷掉了满身的骄、娇二气。抗大师生凭着那么一股劲、一种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克服最严重的困难,将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就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历史伟业。

  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锐利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时代要继承和弘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发扬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项工作,一锤一锤夯实每个环节,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坚决不搞花架子、摆假把式、做表面文章;把艰难困苦作为锤炼军校学员牺牲奉献精神的磨刀石,努力让“在生活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战斗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成为军校学员的一种自觉和本能。

  形成全军办教育、联合育人才的生动局面

  抗大在领导班子和教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

  抗大历届领导,诸如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许光达等,不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政治工作经验,而且有着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领导水平。抗大成立初期教员奇缺。为解燃眉之急,抗大除了请领导同志兼职授课外,一方面聘用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著名学者当兼职或专职教员,另一方面从全军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到抗大任教。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的关怀下,抗大选调教员的要求大都得以满足。

  抗大非常重视尊师重教,既在政治上尊重爱护教员,又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教员。比如,凡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作出的指示,教员都能及时听到传达;发放津贴,学校干部多于部队干部,教员优于学校干部。

  建军必建校、强军先强校,这是我军始终秉承的理念和原则。新时代新征程,要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按优先摆位抓建院校、以优惠政策支持院校、将优质资源投向院校、用优秀人才办好院校;坚持开放办教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宝贵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成果为军事教育服务,真正形成全军办教育、联合育人才的生动局面;按照“讲政治、懂教育、钻打仗、善管理、严自律”的标准配强院校长队伍,大力营造“教育家行政、教育家办学”的良好生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锻造新时代的人民军事教育家。

  让时代新风在军队院校蔚然成风

  军校校风连着部队作风。作为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主要来源,抗大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作风的好坏。1937年4月,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抗战烽火中,抗大为战育人的时代意义

抗大学员在行军途中。资料图片

  抗大将同志间的团结友爱,看作是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在抗大,学员和干部不管来自何方,大家关系都非常融洽,自觉团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和共同抗日的革命目标下。抗大将紧张充实的战斗生活,看作是把学员培养成抗日骨干的特殊课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学员就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抗大颁布的成文校规总则第一条就规定,我们要严肃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生活纪律。同时,抗大将活泼健康的文化生活,看作是培养学员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训练之余,抗大积极开展读书会、辩论会、文艺晚会等活动,学员坐地听报告、训练场拉歌、晚饭后看球赛,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为枯黄的陕北高原添上了青春亮丽的颜色。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也是一所院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阳光和空气”。军队院校要牢牢扭着培育优良校风这个基础工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革命文化,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培育院校特色文化,让时代新风在军队院校蔚然成风;加大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研、从严治考力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纯正学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强化战斗队思想,练就学员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07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