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走军营】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佳豪 王立军
空中侦察、无人破障、协同冲击……渤海湾畔某训练场,担负尖刀任务的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快速向纵深挺进。面对蓝军重重防御,连长阎伟见招拆招、指挥连队突破“敌”阵。“当年的突击,是高举着大刀冲锋陷阵;今天的突击,则是要在‘人装合一’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打赢能力。”阎伟说。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正在组织协同训练。戴胜丰摄/光明图片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那一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平型关拼死血战日寇到演兵场锤炼胜战能力,连队官兵在“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激励下,高擎“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实现从传统步兵到装甲精兵的蝶变重塑。
荣誉室内,在全连官兵的见证下,二级上士王烽将比武夺冠的奖牌放入展柜。抬头注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他目光坚定,思绪回到了9年前——入伍之初,屡次考核垫底的他有些心灰意冷。时任连长李远超把他带到了连队荣誉室,给他讲述“猛子”连长曾贤生的战斗故事:“当年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老连长带领全连率先冲入敌阵,即使子弹打光了也不曾后退!突击连的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
那一夜,王烽暗下决心:“战旗是前辈们用鲜血染红的,我不能给这面战旗抹黑。”于是,他每天坚持早起进行10公里体能训练,白天在训练场钻研专业训练,晚上再加班进行肢体力量强化。随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年终考核,他一举摘得全连综合第一。
战旗引领信念,传人续写精神。“在突击连,人人都有一股劲。”连队指导员栗新朝告诉记者,近年来,连队官兵参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实现首发命中、发发命中,连队排长、战士先后3次取得全国兵棋推演对抗赛冠军,连队荣誉一次次被刷新。
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幕拉开,突击连开启了由摩托化步兵向“合成铁拳”的转型重塑。为了使“车”“炮”“人”形成合力,连队全体官兵争分夺秒研战法、练战术、强技能,探索推出“共同课目集中训、区分专业重点训、模块组合连贯训”的训练方法。这场驾驭新型装甲步战车的“突击”,从最初摸底考核中射击、通信、驾驶三大专业及格率不足60%,到连队专业人员考核优良率100%,用时不到3年。
“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打赢这场仗?依靠的就是八路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牺牲,敢于亮剑,保家卫国的决心。”栗新朝介绍,每次大项任务前,连队都会组织官兵重温平型关战役历程,用血性胆气砥砺突击之勇。
一次,连队赴北疆腹地参加实兵演习,首次参与演习的下士王荣飞担负指挥所外围警戒任务,面对蓝军抵近偷袭,他不顾生命危险,用身躯挡住单兵火箭筒口,拼命将火箭筒从对方手中夺了过来。“这个兵简直不要命!”电光石火间的“空手夺白刃”,让蓝军仓皇驱车逃离。王荣飞没有放弃,在应急分队接应下,成功抓捕了蓝军。事后,战友们问已经力竭的他:“当时怕不怕?”王荣飞坚定地说:“突击连的兵都这样!见了敌人敢拼,见了枪眼敢堵,见了碉堡敢炸!”
在突击连,像王荣飞这样的战士比比皆是。每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他们争先站排头、当先锋,将“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融入实际行动,不断淬炼胜战锋芒。
近年来,连队还深入推进无人化、智能化建设,选派骨干到反无人机厂家跟学跟训,探索形成“组训—教学—实操”的无人机操作能力生成模式,在新质力量作战研究上迈出新的步伐。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