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安徽科技创新的光里奔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安徽科技创新的光里奔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22 02: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品谈】 

  作者:洪放(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

  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奋斗的人们都在奔走。连同奋斗者脚下的土地,和浩荡奔流日夜不息的长江与淮河。安徽就是以如此令人振奋的姿势,奔走在新时代的前沿。作为一个安徽人,岂能停下?

  当然不能停下。安徽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刻。这片古老的土地,总是在以奔走的姿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英雄长歌的建安文化,崇商重礼的徽州文化,清正雅洁的桐城文化……及至当代,安徽依然写就了大包干的动人篇章。虽然,在回望之中,我们会感到安徽奔走的姿势是那么的艰难,曾经的苦涩,与陷于凹地的痛楚,着实让这片土地沉默。但更多的,我们感知到的安徽,是坚韧的、厚实的,同时,在这些底色之上,又蕴含着腾飞的空灵。

  30年前,每出安徽,与外地人交谈。往往最后都是长叹一声:安徽奔走的脚步,几乎被淹没在时代之潮中。安徽的身影,落在众多的奔走者之后。虽然,安徽曾造出了全国第一台VCD,安徽还曾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轻工业大省。但是,走得确实是慢了。在全民奔走的巨大光影中,安徽的光芒依然停留在昔日的荣光之中。而30年后,安徽奔走的身影,越来越高大清晰起来,越来越激越昂扬起来,越来越壮阔豪迈起来。

  这全新的奔走的安徽,就是科技创新的安徽,就是在以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安徽。

  每个人都有自己奔走的方向。这几年,身为作家,我在安徽奔走的方阵中,选择了与之同频。5年前,当我第一次将笔触投向安徽的科技创新时,我其实是一个懵懂者。科技离我们的远,决定了我们与之共鸣的难度;而深入进去,我发现:其实科技就在身边。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安徽,正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大舞台,这里,正演绎着科技创新的华彩画卷。

  创新是安徽人奔走的灵魂。在著名的“科学岛”,我站在那些巨大的科学大装置之前,心思升腾。我问陪同我们的老教授:这人造太阳,还有那些大装置,它们的意义何在?

  创新。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老教授回答得很干脆。

  确实。那真的是希望。从科学岛到中国科大,从长江之滨到淮河岸边,安徽的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记得有年6月,盛夏之时,我去探访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三个合伙人都是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博士。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新项目的研发之中。可是钱用完了,项目还没完成。他们甚至开始绝望。这时,作为企业孵化的政府平台找上了他们。融资,扶持;再融资,再扶持。一年后,这家企业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这种创新,既包含着科技原动力的创新,更包含着制度的创新,观念的创新。

  科技创新犹如潜流,总是在安徽的奔走之中,创造并收获。安徽也因科技创新,成为制造强省,并进而成为智造大省。无数的科技创新企业,包括那些小微企业,都在瞄准着世界科技的前沿,瞄准着人们需求的前沿。他们在奔走,在拼搏,在用智慧推动着这片土地的创新之潮。

  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禀性,也有一片土地的方向。安徽的禀性就是创新。在跑了近百家科创企业之后,我听到了许多感人至深而又绚丽无比的创新故事,结识了一大批富于科学精神和创新使命的学者、企业家,还有那些用实干将创新从蓝图变成现实的劳动者。他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并且时时地冲击着我。于是,我用了3年,写下了长篇小说《追风》。这是中国第一部城市科技创新主题小说。我就想用这部小说,来回顾科技创新曲折而充满希望的历程,来塑造科技创新中的弄潮儿形象。

  更重要的,我想用作品对更多的人说:奔走的安徽,科创的安徽,也必将是一个赢得未来的安徽!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2日 06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