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为哪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为哪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30 06: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角】

  作者:庞君芳(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存在“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喜欢自由活动,不喜欢体育课上一个技术动作反复练;喜欢多一点足球、排球等比赛,不喜欢体育课上动不动跑步……因此,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却不愿在体育课上锻炼,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或逃课——“就是觉得体育课没什么意思,一年学下来,足球、篮球、排球……一样也没真正学会。”仔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运动训练”等同“运动技能教学”,致使体育课程式化。部分体育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充分,只管教不管会,对运动技能知识的讲解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对真实运动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把握不够专业,上课流程往往是程式化的“准备活动—讲解示范—模仿学练”,死板重复的单点运动训练由于缺少系统化整合,致使学生的体育技能碎片化,久而久之对体育课生厌,大大弱化了体育课的活动效果。

  二是把“体能成绩”视作“体育能力”,致使体育课形式化。很多教师一堂体育课从开始到结束,大部分时间都在强调考试标准和注意事项,考什么就练什么,更多强调体育考试科目的分数,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则不太关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更多指向体能成绩,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少,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课堂上很少安排学生进行完整真实的实际比赛,却出现越来越多的“假足球”“假排球”“假篮球”现象,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活跃性不强,对体育运动失去自信,上体育课常常流于形式。

  三是把“教师体育专长”视同“学生体育需求”,致使体育课无趣化。部分体育教师上课较为随意,体育课的内容首先考虑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把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需求片面地和教师体育特长画上等号,对上课内容是否为学生所需要和喜爱关注不够,对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缺乏关心,学生的真正需要得不到满足。一节节体育课成为一个个“煎熬”的训练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何破解这种难题,使体育课变得受学生欢迎呢?“五育融合”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给出了答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基础性、适切性、整合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选择,设置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项目,帮助学生选到满足自己兴趣的课程内容,通过“跨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增强体育的游戏性,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对体育课感兴趣,课堂上首先要让孩子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符合自身的运动需要。孩子一旦在运动中感受到了愉悦,就会激发学习热情和运动潜能,对运动项目越加感兴趣,对“主动运动”时间的投入就会增加,运动积极性及体质健康水平就会提高。为此,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挖掘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游戏性娱乐性,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加强游戏化、趣味性,让体育课成为“带孩子有目的的玩儿”的课,不把体育课扭曲为训练课。

  其次,重视音乐元素融入,创新体育运动方法,提升运动技能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音乐,利用音乐的节奏性规律进行运动技能教育,可以极大增强运动的吸引力。将音乐引入足球、篮球、武术、啦啦操等一些体能性、技术性运动项目的学习中,不但有利于提升运动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

  再次,整合教材重构体系,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对体育国家教材重新整合,根据项目分类,将一些原本分散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抽离出来,单独整合,然后形成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例如,以足球、篮球、气排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为中心,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项目的乐趣要素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体验各项运动的独特乐趣,促进学生参与运动。分类分层,学生走班,配合“选择性课堂”改革,尝试70分钟的体育大课,使落实“一生一策”成为可能,有效促进运动技能的结构化整合,帮助学生避免“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的遗憾。

  第四,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口令指挥能力、队形调动能力、幽默能力、激情投入等等,都是提高运动效率的润滑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基础。体育教师要定时开展教研工作,切实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对体育课教学方法、运动内容、运动模式、健康促进等主题的设计和实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运动、游戏当中,引导学生牢记规则意识,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第五,完善体育评价机制,拓展体育运动科目,重视对体育锻炼的投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体育考试类别及评分标准,配齐配强体育师资,补齐短板,避免出现受考试类别、教师数量、场馆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体育课只能教考试科目,教师无法拓展体育专长的现象。如有些省份尝试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丰富体育科目的考试类别。还有些地方将“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作为体育科目的考试成绩,打破了传统体能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推动以体育人综合评价机制的完善。

  第六,开展“真体育”活动,增强自信健全人格,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优质的体育课,要求“有密度、有强度、有对抗”的真体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竞技又有对抗,能够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成长。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专长,组建专门的运动队,甚或与校外的俱乐部、体校等合作,开展专业体育特长训练,让学生有充分的体育训练机会和场所,学精学透。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运动能力,譬如以赛代教,以赛促练,以赛育人,促进新型团队协作和沟通,提升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运动自信,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15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