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北黄梅:“新农人”书写别样“田园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北黄梅:“新农人”书写别样“田园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31 05: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进县城看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张锐 夏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慕枫

  8月23日,全国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工作暨2022年湖北省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启动仪式,在湖北黄梅举行。在长江之畔的鱼米之乡,“新农人”迎来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盛会。

  近年来,黄梅抢抓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等发展机遇,真心实意、真金白银邀请能人回乡创新创业,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农民队伍,涌现出一批批活跃乡里的“新农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时值出伏,在小池镇冯圈村的湖北萌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温棚里,一盘盘玉米苗、包菜苗,行列齐整,长势喜人,正待“出阁”。

  “我一直认为农业门槛非常高,因为它需要协和天、地、人。”萌升农业负责人徐步升说,自己打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的艰辛、农业的不易。他经常在想,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徐步升的创业之路,要从10株苦瓜苗说起。

  2010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他,进入一家农业企业工作。小池蔬菜九江卖,换来粮油养三代。与江西九江市隔江相望的小池镇,一直有种蔬菜卖的传统。2011年,徐步升好奇地将10株苦瓜苗带回老家试种。不承想,次年就谈成了一笔生意——7亩地1400株苦瓜苗。他认为,育苗直接关乎农民收成与生计,大有可为。

  “2012年,黄梅小池经济开发区成立,各种创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得知这个消息,我内心十分激动,一个念头越发强烈: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徐步升说。2013年,他辞职返回家乡成立萌升农业,专注蔬菜种苗培育。

  当时,黄梅投资近2000万元在小池镇建设鄂东蔬菜种苗资源与示范中心。2017年7月,徐步升“拎包入住”蔬菜育苗工厂。数年后,育苗基地搬迁,好在干活的乡亲们并未流失。

  10年来,萌升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合作社成员100余人就业,帮助小池及周边蔬菜种植户增收500多万元。如今,公司已在黄梅县和团风县建起200亩的现代化育苗工厂,蔬菜与花卉种苗年培育能力可达7000万株,育苗服务半径扩展到周边多省。

  在黄梅,有一群跟徐步升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黄梅人,如南北山“土猪哥”何小营;有的是黄梅女婿或媳妇,如谦益农业的李明攀;有的是被这一方水土所吸引的“新黄梅人”。谦益农业(湖北)有限公司种植部主管李陈鹏的老家在成都,201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加入学长李明攀的团队。“现在我吃住在这里,耕作在这里。”李陈鹏说。

  心系桑梓思反哺,跳出一隅谋发展。

  “情怀只是让人支撑下去的一个基础。”从武汉大学毕业到外企任高管,再到返乡创立袁夫稻田(湖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袁勇刚认为,农业的出路,在服务和工业化。

  在稻田中就餐说丰年,在田埂边的火车上听取蛙声一片……位于黄梅大河镇永安水库坝下的袁夫稻田,凭借美学场景打造力、品牌流量运营力,成为声名远扬的网红打卡地。

  用文创理念打造农场,用品牌思维开拓市场。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袁夫大米,深受市场欢迎。今年,袁夫稻田推出鲜米酪,上市4个月卖出300万元。大米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如今,袁夫稻田集生态种植、大米生产、观光游览、火车餐饮、度假民宿等为一体,成为黄梅三产融合的典范。

  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放眼长远打造品牌实现增值,成为黄梅“新农人”的共同选择。

  湖北梅开二度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洪利,有感于国家级非遗黄梅挑花知名度下滑、后继乏人,念兹在兹的就是黄梅挑花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早日出台。在她看来,只有正规化、标准化,黄梅挑花才能够真正振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近日,由梅开二度公司牵头,黄梅县文化馆、黄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参与起草的黄梅挑花省级地方标准,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如何打造黄梅挑花的文化品牌与IP?如何让黄梅挑花的IP造福众人?”洪利说,这是梅开二度持续探索的。两年来,公司将“黄梅挑花+”项目与妇女手工技能培训结合,培训近700人,还成立“巾帼微工坊”,带动130余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增收。眼下,4位绣娘绣了4个月的《千年古县 灵润黄梅》,即将亮相新通车的黄梅高铁站。

  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最富活力的创业创新力量。在黄梅的“新农人”中,80后、90后担纲,00后已初露峥嵘。

  据悉,近3年,湖北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项目,培育高素质青年农民1.5万人,培养青年农民大学生8000名,110位青年人才获得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资助。一批批“新农人”,正在荆楚大地挥毫书写别样的“田园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1日 09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