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读《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读《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2-12 06: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方铭(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

  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工程,唐尧虞舜及夏禹都曾在此项工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而河道的治理与疏通,不仅仅可以预防洪水的泛滥,同时也为水陆交通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春秋开始,漕运的功用逐渐显现,对古代政权的巩固、军事的胜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隋唐以降,漕运作用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维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命脉。这正如宋人张方平所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但是直至民国时期,运河与漕运的研究一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运河与漕运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出现了一批相关著作,其中既有通史性的,又有断代性的,涉及运河开凿、漕运组织、制度管理、军事斗争、农业生产、商业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是依旧没有一部系统地叙述中国运河与漕运的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出版的淮阴师范学院张强教授所著五卷本300余万字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中国的造船史和船运历史都非常悠久,不但利用自然河道行舟,同时还建设运河,以疏通河道的运输障碍。唐尧时期开始的鲧、禹父子治水的历史,是河渠建设可靠的传世文献记载。作者从夏禹治水开始,并且通过对出土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等的整理,认为“在夏王朝建立的初期即前两千年前”,已有开渠、疏导河流等行为及意识应该没有任何疑义,而西周中期则是古代中国开挖河渠的重要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楚、齐、秦等国都积极致力于开凿与建设运河。

  在运河与漕运的研究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张强教授广泛搜集资料,对这一时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该书对从建安时期曹魏为转运粮草等修建的睢阳渠、白沟、五龙渠、贾侯渠、讨虏渠、成国渠、白马沟、广漕渠到两晋时期的九龙渠、杨口水道,再到南北朝时期疏浚秦淮河、重修方山埭、赤山塘等,都有专章专节的论述。其中在对宋齐梁陈阶段的专章论述中作者指出“刘宋一朝,疏浚了建康以东的秦淮河”,“齐明帝一朝,沈瑀重修了湖熟境内的方山埭和赤山塘”,陈代则重点兴修和改造了破冈渎等,这对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运河与漕运是与古代社会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古代的都城选址、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而新的政治中心的建立反过来也会影响运河和漕运的发展。作者充分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较为客观而又全面的论述。如东汉刘秀建都洛阳,与消除漕运障碍、节省漕运费用有关。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围绕新的漕运需要,开挖了新的运河,形成了新的漕运格局和形式。特别是元代以后,为了保障大都的物质供应,改变了隋唐以来南北大运河的具体线路,变曲为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繁荣。并且随着大运河线路的开通,又有一批新的运河城市兴起与繁盛。而运河的开通与漕运的发展又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运盐河是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它一头通往盐场,一头与运河相连,为榷盐提供了便利的水道”,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稳定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篇幅对运盐河及其相关内容做了考述,并指出了其功用和重要影响。如“运河与运盐河串联在一起,扩大了商贸往来及榷盐即征收盐税的范围”,起到了又一商贸大通道的作用,并且扩大了税收来源。同时作者指出,“宋代江淮之间的运盐河建设是与海塘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海塘除了可以遏制潮水,保护当地的民田及盐灶外,还有保护运盐河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运河与漕运的全貌显然具有启发性。

  该书的一大贡献,是对运河和漕运研究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仔细梳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提出了可靠的意见。

  鸿沟是一条兴修较早、横亘中原、沟通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运河,但由于相关历史典籍及文献档案的散佚,今人基本认为鸿沟是一条完全由人工开挖的河渠。对此问题,作者有仔细的辨析,认为在“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的过程中,“鸿沟或利用了相关区域的河流及水资源,或利用了河流行经这些区域的河道”。作者还对鸿沟为什么利用荥泽,为什么要“移泽之名于河北”的问题做了详细考证,解决这一运河史上的难题。

  隋代运河建设始于隋文帝。隋文帝兴修了广通渠,重修了邗沟,建设了十三州水次仓等,后世多将广通渠与富民渠视为同一条河渠。作者认为,广通渠与富民渠两者多有区别,不能视为同一条河渠,因为二者长度不同,开挖时间、开挖者不同,起点不同。“站在历史的高度,隋文帝兴修河渠及加强漕运揭开了隋炀帝从事河渠建设的序幕”。

  过去有“引汶水达舟于御河”和“引汶水以通运道”的记载,似乎说的是会通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汶水,作者认为,会通河是“借用汶水河道”将不同的河流及泉水引入其中,而分水入运河时主要利用的是汶水的支流洸水河道,但前人往往直接以“汶水”代称洸水。作者指出:“在这中间,调节会通河水位的水源包括以济水等为代表的黄河水系和以泗水等为代表的淮河水系,两大水系同时汇入会通河,为其航道提供了基本保障。”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成功解决了运河和漕运史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运河、漕运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对于我国的民族融合及形成统一的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张强教授以时间为纵线,以运河与漕运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各方面为横线,积二十余年心力,成就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运河和漕运研究著作,令人钦佩。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2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