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2-03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春节刚过,田间地头已是一派闹忙景象。管护农田、检修农机、精选良种、储备春肥……大江南北,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备播图”正徐徐铺展。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殷殷嘱托,声声在耳。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如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当前,从岭南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各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得紧锣密鼓,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务实举措落到陇亩之间。让我们走近五位基层工作者,听听他们守护良田的故事。 

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讲述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 王贵满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给东北的金贵礼物,可是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不断侵害,不少黑土耕地变薄了、变瘦了、变硬了。干农技推广这些年来,我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挡住“退化路”,让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这不,春节假期刚过,我们就开始忙活了。为了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我们着手组建村级技术交流微信群,把各村社的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都集合起来,有问有答,随时解决各种问题。从2月10日起,我们将要利用覆盖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梨树黑土地论坛科技活动日群”,每10天开展一次备春耕生产技术大讲堂,讲解如何选种、如何选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组织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乡各村。

  还记得最开始推广秸秆覆盖这种新模式时,老百姓满脸不相信:“地那么埋汰,还能出苗?”我们反复做工作,帮乡亲们解开思想疙瘩。事实证明,使用这种模式,1公顷平均增产2000斤以上,增收近3000元。

  后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科研专家都来帮我们了,和我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干,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梨树模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开始采用梨树模式,既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还能增加有机质,让黑土地越来越黑、越来越肥沃。

  2020年7月的一天,梨树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这片黑土地,留下了“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的滚烫嘱托。这让我们觉得心里滚烫烫、肩上沉甸甸。一定要科学推广梨树模式,既要集合更多科学家来研究机理和作用,又要真正用到咱田间农事里,为建设农业强国作贡献。

  2021年春天,我们打造了梨树模式升级版,尝试集成金融、保险、仓储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把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对接起来。现在,梨树县建设了22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初步完成了单元建设的标准化目标,取得了增产8%以上、增收10%以上的好效果。梨树模式的推广,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阶段。

  庆幸我赶上了黑土地保护的好时候。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创新推广,针对低洼地、岗坡地、沙岗地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让黑土地上的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

精准“号脉”,红壤变良田

讲述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研究员 张会民

  虽然还在冬天,但我们祁阳站的试验田里仍是绿油油一片。在这个国家级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里,科研工作者们跟往常一样忙着采集各类土壤数据,开展野外监测,给南方红壤“号脉”,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而待到春耕时,我们要备好种子、草籽和谷秧,下试验田整地、插秧、测温、记录、分析。在做好长期定位监测的同时,我们还组建了技术小分队深入周边县区乡镇,指导农户翻耕抛荒地,种植早稻。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主要土壤类型,几乎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红壤很贫瘠,酸化问题突出,有机质相对缺乏,需要长期的定位监测研究和科学的土壤改良。而这正是祁阳站的使命所在。

  回想建站之初,祁阳站人攻克了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低产鸭屎泥田等问题,让水稻单产从14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1975年,祁阳站开始布置第一个野外长期定位试验。目前,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有18个,其中6个已持续30年以上。这里还保存有历史土壤样品约3万个,植株样品约4000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农业基础数据。

  这些年,我们聚焦南方200多万平方公里红壤的农业科技需求,先后攻克南方红壤地区水稻“坐秋”、水稻缺锌“僵苗”、红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有力促进了南方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培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以长期定位监测平台为依托,我们站联合南方6个典型省域,根据近30年的联网研究明确了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创建了酸化防治关键技术,并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六省累计示范和推广应用7327万亩,农作物平均增产64~120公斤每亩,累计新增纯收入82.9亿元。

  60多年来,祁阳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将青春与心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未来,我们会继续聚焦农业野外科学监测和红壤健康创新发展,让脚下的火红热土长出更多优质粮食。

“庄稼医生”改良盐碱地

讲述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王明霞

  这几天,我心里一直揣着件事:这个冬天没下大雪,春节前后几天气温较低,如果处理不好,春播后一些地块很容易遇到冻害。想到这,我就和同事们分头进大棚、走田间,指导粮农在解冻后尽快浇水、划锄、施肥。

  山东东营是退海之地,土地重度盐碱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营人,小时候的记忆里,农田的沟沟壑壑总是泛着白。为了造福家乡,外出求学的我选择了农学专业,并在学成后回到东营,在农技站一干就是25年。

  刚工作时,我跟着老站长勤学苦练,很快有了进步。每年到了丰收季节,看着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老站长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年轻人说:“好好研究,改良盐碱地才能造福一方。”这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多年来,我的手机号早已成了乡亲们的“热线电话”,而我就是随叫随到的“庄稼医生”。为了推广配方肥改良土壤,有几年时间,我几乎跑遍了全区大大小小的地块,小心翼翼地取土做标记回去化验。现在问起东营区各地块土壤成分构成和占比,我都能信手拈来。

  从2020年起,我们联合专业力量开展科技攻关,连续承担了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单粒精播、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项目实施,攻关田玉米单产达到了641.8公斤,麦单产达到了611.2公斤,分别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22%、34%。去年,我们团队还举办配方施肥、农作物田间管理、粮食高产创建等各类培训、现场观摩60多期,直接培训超万人次。挑上了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种粮大户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眼下,我们正在为快要开始的春耕忙碌着,我坚信,将要迎来的是又一个丰收……

碎片成连片,稻田加花海

讲述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 庄健

  在我们黄桥街道,生田村是唯一的保留村庄。村庄西南部,390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整齐排列,冬小麦已陆续出苗,在暖阳中轻轻晃动。

  几年前,生田村还是田房相间的布局,地块碎片化,农田效益低下,村民种田意愿不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令人欣喜的是,去年2月,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部署了44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其中,就有黄桥街道。于是,我们围绕如何让农田集中连片、灌排设施更加完善、粮食实现高产稳产动起了脑筋。很快,我们便组成规划设计团队,进入生田村进行前期测绘、现场调研、规划草图、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并将每一步进展向村民公示公告。

  大多数村民很支持,也有一些老人有顾虑,跑来问我们:原有界线打破后,自家田地会不会减少?我们详细解释:通过填埋废弃坑塘、复垦闲置土地、小田并大田,全村整体耕地面积不但没少,还增加了,各家各户自然不会吃亏。我们还对田块的大小、高低进行统一调整,形成一个个大小整齐划一的标准田块。

  与此同时,我们还规划交通路网,确定水源和泵站。因为,只有机耕路规划好了,才能方便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也才上得去。

  经过前后6个月时间,生田村连片集中高标准农田终于完成建设。去年10月底,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进稻田同时作业,场面相当壮观。和之前相比,水稻产量有了很大提升。此外,我们还计划统一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绿色有机种植。今年,这里还会加种油菜花,增种两个本地品种的水稻。“稻田花海”的田园梦,还会远吗?

减肥增效,让田地“喘口气”

讲述人:河南省南乐县农业农村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俊兴

  多打粮、打好粮,是我一生的心愿。2000年退休后,我觉着身子骨还硬朗,就自筹资金创办了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继续搞老本行——良种繁育。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更注重健康,只有种植绿色作物,才能卖出好价钱。

  近年来,县里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源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一开始我不大懂,听人一讲,就明白了:搞这个监测,是为了了解农田土壤的地力状况、农作物需水需肥的情况,这样才能精准实现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让土地好好“喘口气”。

  过去,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塑料地膜给咱农村带来了好大污染。怎么才能有效治理?让人发愁。这几年,我们县找到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路子,对畜禽粪污“分散式收集、集中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听说不久后,还要建设7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不但能把周边好几公里的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处理好,还能生成沼气,供给我们做饭、取暖,沼液、沼渣又能用做有机肥,一举多得。

  我们可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近些年,我选试了几个小麦品种,过去一亩地得用100斤化肥,现在改成了大量施用无公害的生物菌肥,不但亩产增加了15%左右,亩均成本还降低了20元。这不就是“减肥增效”吗?

  春节刚过,县里牵头成立了春耕备播农技培训专班讲师团。我也不能闲着,我得把减肥增效的成绩告诉更多人,普及更多管用的知识和技术,一起保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2022年8月,村民在贵州罗甸县沫阳镇红星村收割稻谷。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砦牙乡砦牙村,农民在碎土整地。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2022年8月,在河南灵宝市西阎乡万亩黄河滩地,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驾驶农机卸放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任爽、杨舒、赵秋丽、冯帆、王胜昔、苏雁、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金欣、徐淑霞、贾红敏、沈珍珍)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