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交流 拓下宝贵印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交流 拓下宝贵印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14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讲述人: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 黄培培

  青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多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形态、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河湟大地交融汇聚,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遗存。

  1995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前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这件陶盆并不大,通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底径9.9厘米,盆内满满当当地绘制了24个人物,并以11人、13人分为两组。这些人物腿部分为锥立状和分腿状两种造型,双臂向斜下方张开并依次相连,像是手拉着手一起舞蹈、连臂踏歌,这和很多少数民族跳圆圈舞的场景极为相似。尽管陶盆上的人物绘制不够细致,但视觉效果活泼饱满,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审美意趣。

文化交流 拓下宝贵印记

舞蹈纹彩陶盆。光明图片

  无独有偶,这种连臂舞蹈类纹饰在距今11000至8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和东南欧地区广泛出现,在北方草原地带游牧人群制作的岩画中也有发现,说明此类纹饰有着向东传播的可能。考古学家对这种纹饰有着很多猜想。其实,无论它代表的真实场景是什么,都是生生不息的河湟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团结协作、为了繁衍生息而共同努力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浪漫,那么,这件圆銎宽叶倒钩铜矛则让人联想起青海先民踏入青铜器时代的庄严步伐。

  这件器体宽大、铸造精美的圆銎宽叶倒钩铜矛于1992年在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出土。它身长61.5厘米,宽19厘米,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铜矛。它的圆銎一侧铸有倒钩,正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自西向东传播而来的体现,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黄河上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正是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互动与交流,为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这件“铜矛之最”,印证了青海在这条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重要地位。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王雯静、万玛加、宋喜群、王冰雅、高平、王潇、赵秋丽、冯帆、王斯敏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春剑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俊军、郭晓东、张钧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