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王禹欣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解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和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古树名木是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活化石”。把古树名木保护好,事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更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守望。
古树名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更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历经沧桑而不倒的古树名木,不仅是研究一定地域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迁的重要实证资料,还有着固碳释氧、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效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价值和生物信息。守护古树名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修订森林法,将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专门条款;印发《自然资源部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强调严格保护修复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可见,古树名木的存续,离不开“官民相禁剪伐”的制度沿袭,更离不开世世代代的全民呵护。
古树名木是文化记忆的记录者、讲述者,亦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的乡情愁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国都有修路植树的传统。一棵棵参天乔木,不仅拥有表道、护路、遮阴的作用,更在成百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后,沉淀成一部部绿色史书,铭刻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杳然怅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安逸闲适,“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的思君别情,将古人至臻之情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文脉肌理。而到如今,古树名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也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建设古树社区、推出古树保护试点等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实现古树名木生境的保护提升,另一方面拓宽更多居民活动场所,让古树名木在时代光影里、在与居民和谐共生的新模式中,焕发生机、枝繁叶茂;让绿色乡愁得以不断赓续、文明记忆得以亘久绵长。
守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历史、保护生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正蓬勃开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未来,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更需要立足长远、综合规划、多方施策。在顶层设计上,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法律责任,形成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长效机制。在优化管理上,依托智慧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搭建信息登记平台,实现对古树名木保护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更新,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格局。在社会共识上,更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知晓度、参与度,广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作,推动保护工作与文旅事业等更好衔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保护性开发中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越做越好,让绿色“活化石”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强国复兴增添一片盎然绿荫。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