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乡音越调 让古诗词可唱可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乡音越调 让古诗词可唱可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16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乡音越调 让古诗词可唱可演

讲述人: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魏巧雯

  听,那悠扬悦耳的越剧是谁在吟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原来,是一群小学生唱着朗朗上口的诗词,走在研学旅行的路上。

  越剧“牵手”古诗词,还要从八年前说起。2015年,在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的牵线搭桥下,南京艺术学院年过八旬的谢子华教授,为课本里的古诗词谱上了不同流派的越剧曲谱,“越韵古诗”应运而生。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越韵古诗”加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趣味了。带着乡音越调的古诗词可唱可演,深受孩子们喜欢。

  有了越韵古诗,诗中的画面更容易想象。如用尺调腔谱成的《一去二三里》,曲调轻快活泼,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景象如在眼前。诗中的情感,也更易理解。比如,徐派唱腔谱成的《竹石》给人以坚定高昂之感,戚派唱腔谱成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人以悲切之感,毕派唱腔谱成的《凉州词》又有悲怆豪迈之感……

  现在,“越韵古诗”已成为我们诗词教学的“标配”:教学导入时唱一唱,熟悉今天要学的古诗词;课堂中唱一唱,感悟诗中情感;下课前再唱一唱,带着无穷回味结束这一课。如此,古诗词深深刻进了孩子们的记忆里。一(2)班的朱雨沐同学说:“我发现,越韵古诗能帮我背诗。就像《小池》,我死记硬背,老是记不全。可自从学唱这首越韵古诗后,只要想着旋律,就能完整地唱出来、背出来。”

  如今,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随口唱上几首越韵古诗。二(1)班的郭子骏同学穿上长衫,化身诗人贾岛边唱边演,将《寻隐者不遇》拍成微视频在网上展示;五(4)班的沈星辰同学说:“在诗词世界里,我看到了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李洁、李宏、张国圣、周洪双、龙军、禹爱华、赵嘉伟、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鹏、孙欢欢、李青)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6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