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刘水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策划的视频节目《高校思政拓展课堂》成功播出。5集节目分别以“矢志报国巡苍穹”“人生无悔铸英雄”“追梦之光献敦煌”“为民服务亮万家”“法治阳光暖人心”为主题,展示了先进榜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故事。节目在全国高校引发热烈反响,微博“高校思政拓展课堂”话题专区的阅读量达400万,互动量2.3万,讨论量1.7万,大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大思政课”理念及其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紧密互动中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科学的理论总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把思政课道理讲深刻、讲透彻,必须牢牢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时,高度重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更须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赋予科学理论以深厚的实践基础。
把思政课道理讲生动、讲活泼,必须善用社会实践的丰富案例、新鲜故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有机熔铸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现实之中,生动彰显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中。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基层一线参观考察、实地体验、深入调研,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艰辛历程;通过邀请一线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互动交流,也能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多多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善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触可感的丰富案例、鲜活故事,才能把抽象的思政课道理讲新讲活,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增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科学的理论总是昭示着时代的奋进征途,激励着广大青年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投身伟大实践、争做强国先锋。当代中国青年是平视世界、自信自强的一代。他们对祖国发展成就充满自豪,对民族复兴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活跃于基层教育帮扶、重大赛事服务等社会实践第一线,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和担当。“大思政课”是一种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方式,善用“大思政课”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从理论的高度为广大青年学生解疑释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