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9-06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沉思》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刘同舫(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浙江大学教授)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时有抬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生态环境问题和金融危机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构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性治理理念,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和解释框架,立足“世界历史”的基本立场,内蕴“建构性世界观”的哲学理念,以“真正的共同体”为价值诉求,以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为伦理旨趣,创造性重塑社会普遍交往关系,实现了对传统全球治理体系的时代反思、历史建构和价值超越,彰显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在全人类解放的历史高度上深入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效应,有利于充分发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呈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与哲学境界。

  成果反思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世界秩序的困境,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方位确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基础,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指向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把握。

  《会计规则的由来》(四卷本)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周华(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会计规则的由来》(四卷本)采取“编年史+辩证分析”的撰写体例,结合英美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兴衰,对一百多年来的会计规则变迁及其理论流变进行了全景式的辩证分析。成果以企业会计审计规则的演变为主线,分别阐释了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设计的公认会计惯例、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以及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理论依据,从而紧扣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实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主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参考方案。

  成果揭示了英美证券市场上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理论框架和具体规则上存在的双重缺陷,提出“根据我国法律原则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和单位内部监督机构自愿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协助机制”等理论主张,进而形成了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增强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合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可行对策。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争议性会计规则(如公允价值、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权益法、现值、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汇兑损益、租赁会计、资本化等),进行交叉学科历史考证和辩证分析,着力探究英美证券市场上会计理论及会计规则的发展全貌和利弊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与业界同仁一起把握“英美经验”的利害得失,为完善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规则、推动提升会计管理实践能力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坐标。

  《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史稿》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张玉来(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南京大学教授)

  在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范式发生了大转型,面对发展了一个世纪且有着丰富学术成果和不同学术流派的学科,我们应该如何铺展学术论述?

  首先,对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宏观概括,简述汉语的演进历程、中国语言学的传统、近代学术转型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以及现代音韵学研究范式的确立等问题。其次,对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进行总体概述。回顾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历史、成就与不足;归纳并分析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和不同的研究时段。再次,按语音史的发展时段分别梳理20世纪汉语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研究的发展脉络,概括各个时段在声、韵、调系统的音类分析和音值构拟方面取得的突破与进步,分析和展望未来学术发展的路向。最后,概述20世纪以前的等韵学研究,阐述等韵学的缘起、等韵学研究自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概况;着力梳理20世纪的宋元、明清等韵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各类成果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并作详细论述和评价。

  通过钩稽百年来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我们提炼出音韵学独特的学术风格、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概括其语音分析范畴和基本研究范式,指明其对域外汉语音韵研究的巨大影响,从而得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语言学各部门中少有的走向世界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学科的结论。这部断代性和史论性相结合的总结百年来音韵学研究源流的学术著作,为汉语音韵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发展动力,将助力于弘扬我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史料。

  《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陈戎女(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中国的戏曲、希腊的古代戏剧,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隔着亚欧的千山万水,本来互不相关,直到世界剧坛兴起“跨文化戏剧”,中希古老文明孕育的现代剧场艺术才实现了从古到今的转化、从希腊戏剧到中国戏曲的跨越。用中国戏曲改编和演出希腊悲剧,即“希剧中演”,恰是两种文明、两个文化和合之美的绝妙样本,契合了多元文明互鉴的时代需求。

  立足于中国当代鲜活的戏曲改编和舞台实践,成果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三十多年历史里,中国戏曲对古希腊悲剧的改编和演出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纳“跨文化戏剧”的理论视野,考察“希剧中演”的跨文化实践,探究它们如何经过创造性编演成就一出出好戏,在融合中希戏剧的舞台表演形式时又如何实现和而不同,创新性地提出跨文化戏曲“三层编码转换”和“译—编—演—传”立体的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范式,强调从古希腊到中国,再到现代希腊(和其他国家地区),然后再回到中国的立体圆形循环,中希文化的交织不只出现在某一个环节,而是从汉译、戏曲改编、舞台演出到国际传播,环环相扣、处处可见。成果对跨文化戏曲实践进行动态研究,描述出纷繁庞杂、至今仍处于动态之中的舞台演出现象和历史,客观对待跨越类戏剧的价值,力求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调整和校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协调,打通剧本研究与舞台研究之间的壁垒。

  《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陈赟(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将走向何方?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复兴指向什么样的未来?这些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构成历史哲学的关切。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应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不仅关涉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未来,也关涉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如果说近五百年来的世界历史,是人类在西方文明的主导下走向世界历史时代的过程,那么当前的世界大变局则关涉如何将世界意识从单一文明视野的支配下解放出来,重新开放给多元共生的世界。

  成果以世界历史中的民族更替、大国兴衰与文明升降等时代主题为背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视野下,阐发并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对西方近代以来历史叙事中的“普遍历史”理念进行解构,揭示其构造“普遍性”的方式,指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文明论背景。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天经—地义—人情的思想传统,以“天下归仁”替代黑格尔历史目的论,以历史生生论克服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替代文明冲突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思想与中华文明将在其中承担的使命、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以及个人在这种大变局时代如何探寻生存的意义。

  《世界主义思想史》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蔡拓(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世界主义是一种哲学理念、伦理诉求和社会理想。它认为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精神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所有人都是其中的平等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权利,以及同等的价值和道德地位,都是道德关怀的终极单位和最根本的价值目标。

  之所以开展世界主义思想研究,一方面是从学术思想史上梳理、探究世界主义的演化史,有助于从学理上加深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治理,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尽管世界主义思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但现有成果更多是对世界主义演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学派和断代的研究。

  成果六卷本把世界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理论与思想,从思想史、学术史上对其进行研究,超越既有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力求通过对各种文明和思想中的世界主义思想的纵向梳理横向比较,赋予世界主义新内涵,从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理基础,为全球治理实践提供中国智慧。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李梅田(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墓葬考古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步,从早期郭宝钧、陈公柔等对商周墓葬的研究,到杨树达、杨宽、俞伟超等对汉墓的研究,再到当代的考古研究者大多用墓葬资料来诠释古代丧葬礼制、建构物质文化史,或用来辅证传世文献记载的政治、社会、人物等。这些当然是墓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建立了各时期的墓葬编年体系,为新出墓葬及出土文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等。我们在此把墓葬当成一种人文研究的素材,聚焦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的死亡与生命。

  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研究的极佳范例。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方式和对待死亡态度的遗存,主要是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便利条件。丧葬观念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古时期受到儒家、玄学、道教、佛教等多重影响,各个时期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在丧葬空间、器物、图像等方面都有着具体表现。

  可以说,从墓葬考古的视角出发探究古人的生活,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也是考古学所独有的由死及生的探索古代社会的路径。

  《数字时代的政府变革》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郁建兴(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全球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方兴未艾。我们以助力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字向善”为根本使命,以寻求政府变革的“战略框架”为核心定位,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把政府视作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变量,力求刻画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形态,探索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实现路径。

  成果致力于构建数字时代的政府变革宏观理论,推动中国公共治理实践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更好支撑中国从充分发挥工业时代后发优势向主动谋求数字时代先发优势的重大转型。通过探讨数字政府的职能范畴、组织变革和工具创新,明确政府进一步激发数字赋能潜力、引导技术应用向善的实现路径;分析影响数字政府职能转变的治理结构因素,为政府更好代表公共利益、制定更为理性的公共政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当代中国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先行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时代的政府变革路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能够为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文明新时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真实链位探索与当代国势学构建》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邱东(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江西财经大学教授)

  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重新构建“国势学”,成果为此先做出五个方面的经济统计常规分析:G20近30年的经济增长时间序列分析、“国外净要素收入”的国家间分配、碳排放的真实国别责任识别、国际竞争格局下的真实“链位”探索、对莫里斯“文明度量”的评价和修正。进而剖析全球视野的国势判断大背景:“文明等级论”是西方文化产品的底色,原本是一些国家推行“身份政治”的观念准备。文明排序是对所有“他者”的一种文化暴力,是公然推行霸权行径的内在“法理”基础。国际博弈中所谓的“形式正义”和“善行”不过是某些国家争霸的副产品;“美国优先”的逻辑指向是全球独裁,而这恰恰是所有“他国”自主发展最大的外部障碍。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具备两重性,我们应该深入开展经济统计,推进国家信用建设,为社会各界研究和判断国势奠定更为扎实的认知基础。

  当代国势学的构建,所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所以成果可看作是“当代国势研判的一个框架”。所谓“一个框架”,意思主要有两点:这是个主要内容的建议,可以讨论而产生别的框架;既为框架,就需要添加更为深入的内容。由此看来,本成果是一个“靶子”,期望我们所提问题能得到更广泛的讨论,所推荐的参考文献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衷心欢迎读者对笔者思考的批判。

  《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农民状况研究》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作者:原祖杰(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四川大学教授)

  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冲击几乎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经历。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型。

  19世纪美国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社会转型,工业化转型虽给美国农民带来了种种危机,但也蕴藏着化解这些危机的因素。解决之道存在于政府干预、技术与管理以及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三个层面:其一是政府对农业的有机干预,最明显的体现是1862年农业部的成立。该部门经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政府影响农业的核心机构。其二得益于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农业机械的更新、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农场管理的科学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代表了美国农业从家庭农场到农业综合企业的转型趋势。其三有赖于农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美国内战后农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载体,经历了从分散走向统一、从民间走向政府、从临时走向固定、从随意走向正式的发展过程。在世纪之交形成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相互配合的体系,为农民接受和吸收农业知识提供了关键助力。

  中国的“三农”问题与美国当年的经历存在很多差异,但也面临一些共同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区域、经济和社群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和总结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借鉴。

  *65项完整版成果内容介绍,详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2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 1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