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百折罗裙细细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百折罗裙细细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6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折罗裙细细风

——品味马面裙的古韵新声

作者:高丹丹(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员)通讯作者:田辉(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教授)

  近年来,国风热潮持续升温,袄褂、襦裙、云肩、霞帔、簪花等各类新中式服饰百花争艳、轮番登场。马面裙作为明清时期女子衣橱中极受欢迎的服饰品类,再次掀起时尚浪潮,成为国民新中式服装的新宠。马面裙中的经典元素为何能成为时尚的“流量密码”?其传统设计中的“小细节”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华审美“大学问”?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遇,这场跨越数百年时空的对话,注定会谱写出新的华美篇章。

百折罗裙细细风

清代红提花绸贴布绣兰花纹马面裙

  匠心织雅韵

  “马面”原指古代城墙中探出的一种长方体结构,又称敌台、墩台或墙台。“马面裙”一词可见清代方志学家黄钊编修的《石窟一征》:“妇人所着裙,围桶而多褶,如古时裳制,谓之马面裙。”此类裙由左、右两幅矩形裙片在前中裙门处交叠,再上连裙腰,形成两片共腰、两侧打褶的基本制式,因裙门的长方形结构似“马面”,故而得名。

  有明一代,上至后妃命妇,下至商贾妻女的墓葬中均有马面裙实物出土,可见其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孔府旧藏传世衣冠中珍存有多件明代侧褶式马面裙,其中“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以蓝色织金缎做面料,桃红色纱做裙腰,缀绿色丝穗系带,裙两胁处分别捏五对五合抱褶。面料在蓝缎地上用织金、妆花工艺满织四季花卉、鸾鸟、花凤、莲花璎珞等礼仪纹样,织造工艺繁复,装饰纹样考究,应是衍圣公府中命妇在重要场合穿用的吉服裙。

百折罗裙细细风

清代蓝缎饰堆绫绣平安富贵纹马面裙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清代汉族服饰千余件套,其中既有造型端庄典雅的阑干马面裙,也有裙摆飘逸灵动的凤尾马面裙。馆藏“红提花绸贴布绣兰花纹马面裙”,以红色祥云暗八仙纹提花绸为面,浅驼色棉布为里,本白色棉布腰身。裙身两胁分别由八组梯形布片纵向拼缝,并在缝合处装饰黑缎细阑干边及贴补绣兰花纹样,腰部两侧各打四对四合抱褶,前后马面刺绣人物情景纹样。该裙整体造型庄重、色彩绚丽、装饰精美,为清代典型的阑干式马面裙。

  康乾年间,在江南地区时兴一种凤尾裙,由多条彩色飘带上接于腰头缝制而成。飘带尾端或裁成尖角,或缀系铃铛,也可在其上装饰各类吉祥纹样。因走动时带随身动,形似凤尾而得名。由于飘带间隙过大,穿着凤尾裙时需在里面搭配衬裙,后期则衍生成礼仪婚嫁服饰及戏曲演出中的“舞衣”。

  明清时期,马面裙多与身袖宽博的袍、袄、褂、衫等组配穿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便描绘了明成化年间宫廷女眷们着通袖短袄和马面裙过元宵节的生动景象,表现出古代东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内敛的温婉神韵。

百折罗裙细细风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穿着马面裙的宫廷女眷

  巧手妙剪裁

  马面裙作为中国传统围裹式的裙装代表,其结构设计简约却并不简单。无论是明代的侧褶裙,或是清代的阑干裙,均在裙胁两侧捏大褶。这样的设计不仅在上身穿着后,裙底摆能为腿部提供更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褶量的多少调节裙腰围度,以匹配不同身材的着装需求。此外,将褶裥设计在左右两胯的位置,既可以保证前后马面部位完整平服,裙外廓型也呈现出更强的庄重感。再者,在前后马面交叠处做可开合结构处理,静止站立时能很好地遮蔽身体,走动时裙片下部自然顺应人体向两侧打开,不影响正常活动。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古人在制衣时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智慧。

百折罗裙细细风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清代流行用数幅布料拼缝、周身捏褶逾百的百褶裙,其特点是在裙两侧捏数百道约1厘米宽的细褶,并在两褶之间以丝线1.5厘米针距串联钉缝,以此固定细褶造型,走路时褶裥随摆动的身姿拉伸成鱼鳞片的形状,裙摆处的波光粼粼也衬托着女子轻盈婀娜的身姿。《清代北京竹枝词·时样裙》中有云:“凤尾如何久不闻,皮绵单袷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可见华丽的凤尾裙过后,鱼鳞百褶裙亦十分流行。

  西方服饰造型手法以立体裁剪为基础,通过对布片进行繁复的裁剪、组合来强调对人体的彰显。中国则截然不同,数千年来的传统制衣手法一直遵循着“少裁剪”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面料的“完整性”。百褶裙的裙腰、裙片在制作时使用多块整幅面料折叠、拼缝,几乎不裁剪,强调材料要“物尽其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以衣载道、节俭美德的体现。

百折罗裙细细风

清代五彩绸绣人物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

  针黹夺天工

  传统马面裙不仅样式丰富、结构精巧,其纹样及色彩的选取也十分讲究。明代马面裙的纹样多装饰在膝襕及底襕两个部位,以织成工艺多见。孔府旧藏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在裙膝襕和底襕处使用妆花工艺织正蟒、行蟒、翔凤、花卉、海水江崖等礼仪纹样,色彩以红、绿色为主调。在明代,龙、蟒、麒麟、凤、鸾、翟等均为特殊阶层才能使用的等级纹样,此裙应为衍圣公府命妇在重要场合时穿用的高等级礼服裙。

  清代汉族女子袄褂长度多至膝盖,因此马面裙的纹样装饰主要集中在裙下摆的部位,装饰工艺涵盖刺绣、堆绫、挖花、拼衲、盘带、彩绘、印染等十余种,同一条裙上常有数种工艺共用的情况,装饰题材也侧重各类有着美好寓意的吉祥纹样。如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清代“蓝缎饰堆绫绣平安富贵纹马面裙”,其马面及裙胁下部使用堆绫、彩绘及刺绣工艺装饰牡丹瓶花纹样,寓意平安富贵。

  清代还流行一种以颜色命名的马面裙。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云:“吴门新式,又有所谓‘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现光华也,予独怪而不取。”清人叶梦珠所撰《阅世编》载:“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试看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清代“五彩绸绣人物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裙身由月白、鹅黄、葱绿等十种不同色彩的暗花绸面料拼缝后打百褶制成,马面中部用挖云及贴补绣工艺做如意云头装饰,下部刺绣“仙桃祝寿”纹样,寓意长寿,其工艺之繁复、色彩之绚丽皆数倍于常裙。

百折罗裙细细风

中国国际时装周主题秀场上的马面裙元素

  国风话古今

  作为诞生于中国本土,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式裙装,马面裙集历代裙装设计之大成,凭借其典雅的造型、巧妙的裁剪、华美的色彩、丰富的纹样、精湛的装饰工艺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将中国古代女子或雍容华贵,或端庄大气,或温婉秀丽,或恬淡清雅的神韵衬托得淋漓尽致。

  回望过往,历久弥新。如今,马面裙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绽放在世界舞台,新中式马面裙也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时尚设计与创新理念。如在腰部使用拉链、卡扣等闭合方式代替传统的绳纽系结,使穿用更加便捷;裙腰处加入松紧带设计,对着装者的身材具有更好的包容性;积极引进各类新型纤维和织物,不断提升面料的实穿性、舒适性;在着装搭配方面也有了更多样的选择,衬衫、毛衣、夹克甚至是运动风的T恤、卫衣等都可以与马面裙“和谐共存”,满足当代人在不同环境、场合下的穿用需求。

  方兴未艾,继往开来。当古老的东方艺术与当代审美相互碰撞,当越来越多的东方元素在国际时尚界备受推崇,中国美学正凭借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多精彩。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6日 09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