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张金丹(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未来产业的成长依赖于关键前沿技术的突破,需要形成产业需求规模和优化创新体系,需要长期稳定的耐心资本的支持。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入理解未来产业的特性,明确创业投资的推动作用,并优化政策导向与保障体系,有助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自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起,我国即开始进行未来产业布局的探索。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强调,“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突出了党中央对于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产业即“由前沿科技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此外,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将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这些计划和布局旨在推动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谋划布局一批前沿科技产业。《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进一步聚焦了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九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发展。这些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无疑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变革。

  未来产业潜藏着无限增长潜力和强大驱动力,是一个在多领域进行交叉融合的复杂价值创造过程。虽然这些产业目前仍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技术和产品尚未成熟,市场也处于探索阶段,但正是这种依赖前沿科技的特性,使得未来产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上充满机遇。一旦突破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未来产业将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塑造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并为经济的未来增长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因其具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和高门槛的后入者障碍,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先掌握科技发展方向,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不仅是激烈竞争中的撒手锏,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3.08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这一跨越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在一些领域已处于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甚至领先的地位。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科技的原创性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只有坚持以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赋能为引领,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扩展平台应用场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未来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突破前沿科技,推动产业化生产的加速。这不仅促进了新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对现有产业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通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不仅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形成明显的先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新的竞争赛道上抢占先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求,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战略布局将为我国在未来全球市场和技术竞争中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创业投资驱动未来产业发展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长期的、耐心的资本投入。创业投资作为一种创新驱动的新型投资方式,具备投资期限长、失败容忍度高的特点,可以匹配科技创新周期长、失败率高、风险大的特性。这种投资不仅对于构建健康的创业企业生态系统具有关键作用,而且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恰好适应了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未来产业的谋划应具备长期性和包容性。首先,长期性体现在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系统化的大规模投入,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包容性则指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体谅技术转化和应用场景的不确定性和允许“试错”,对失败应有相对高的包容度。为此,应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在未来产业发展领域的拓展,促进创业投资等融资模式的深化,引导更多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未来产业投入。例如,公司创业投资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利用母公司的稀缺资源,这是创业企业获取互补资产的高效方式,同时考虑到未来产业的巨大潜力,公司创业投资更有动力投资这类涉及前沿科技的项目,从而提升自身与创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潜能。另外,积极探索以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是集中行业内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核心科技难题的一种高效策略。这种联合体不仅能够整合来自不同企业和机构的技术与智力资源,而且通过合作共享,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那些单一企业难以克服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通过联合体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构建起一个协作与创新并行的生态系统。此外,链主企业的领导作用对于整合资源、制定技术路线图、设置研发优先级及标准等至关重要。进一步地,通过这种创新联合体,可以优化并提升投资环境,牵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还能激发整个产业链的活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加强战略引领和谋划,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合理的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产业的兴衰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阶段。因此,应强化战略导向,加速推动重点科技领域的协同突破,积极进行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的早期部署,并对其经济与社会影响进行深入预测,以准确把握技术发展需求和方向。

  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建立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至关重要。这个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和构建,确保能够培养和吸引符合未来产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国际人才引进与合作、完善激励与支持机制等多项措施,可以为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注重队伍的专业性、战斗力,确保部署落实落地。加强科创人才培养选拔的顶层设计,打造全过程管理培育体系。注重调动人才队伍积极性,同时加大人才监督管理力度,用制度约束来遏制伪创新、激发真探索。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现科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8日 0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