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一刀一刻一方砚,花鸟鱼虫石上生。
贺兰砚作品《池趣》。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摄
在贺兰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闫森林眼里,石头是有生命的,一块普通的山石,经过精心打磨雕刻,它可书写山川江河,亦能讲述诗情画意。
在宁夏地质博物馆一楼展厅里,研学参展的孩子们被一方方砚台吸引。“贺兰砚有400多年的历史,原材料就是宁夏的贺兰石……”闫森林娓娓道来。
贺兰砚作品《百鸟朝凤》。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摄
产自宁夏贺兰山的贺兰石,天然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宜,是雕刻制作砚台的上好石料。清代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美誉,清乾隆年《宁夏府志》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
用贺兰石制作的砚台,图案清晰、色彩对比强,叩之有声、呵之见水,具有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内不干不臭。
闫森林(右二)在给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讲解贺兰砚制作技艺。新华社发
古往今来,砚台是一种文化符号,于文人而言,犹如镜子之于美人,值得收藏与傍身。“具有书写功能的砚台,还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寄托与情感,这就对石刻工艺有了更高要求。”闫森林告诉记者,让顽石“会说话”,对手艺颇为考究。
通常,拿到石料后,手艺人并不急于决定雕刻内容,而是观察石料的色泽、形态、纹理,因材施艺寻找契合的构图,即相石。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贺兰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石飚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石料、砚台让人目不暇接。“每块石头都独一无二且不规则,它可能有好几层颜色,甚至还会有天然石眼、玉带、云纹等,我们在雕刻中尽力为它找到合适的构图。”石飚随手拿起一方名为《荷塘月色》的砚台,简洁大方的砚盖上,一条自然形成的绿线被雕成了荷花的秆儿,绿豆大小的石眼变成了青蛙眼睛。
石飚正在雕刻贺兰砚作品。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摄
掠过橱窗里的石刻,只见人物跃然而出、景致逼真灵动,可谓咫尺匠心。“这件《百鸟朝凤》,毛料自带九层色,最外层雕成一只凤凰,渐变色特意做成了羽毛,最底层是梧桐树叶隐隐遮住的半边太阳……”石飚津津乐道。
传统技艺,镌刻岁月流转。目前,在宁夏工艺美术行业,贺兰石雕刻领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30多人。为了让贺兰砚持续焕发生命力,宁夏贺兰砚制作早已打破民间艺人家族传承的模式,有的传承人还到职业院校担任客座教授,为年轻学子传授贺兰砚制作技艺。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