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王天扬
14世纪,欧洲社会处于思想变革时期,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解构了教会自中世纪开始以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为基础建立的思想体系。这一激烈、复杂的思想变化也影响了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新旧思想的交锋与碰撞、虔诚信仰和现世幸福之间的冲突成为其一生创作的源泉。
《歌集》封面 资料图片
桂冠诗人
1304年7月20日,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出生于小城阿雷佐(位于今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他的家庭原为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父亲瑟·彼特拉克之前是佛罗伦萨的律师兼法院公证人。1302年,黑色归尔甫党在夺取佛罗伦萨的控制权后,发起了针对白色归尔甫党的审判,旨在将以但丁为代表的白党驱逐出佛罗伦萨。彼特拉克的父亲作为白党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但丁等白党成员辩护,因而遭到黑党的嫉恨与报复。黑党诬告彼特拉克的父亲伪造文书,并缺席审判没收其财产、将其驱逐出佛罗伦萨。无奈之下,老彼特拉克携妻子来到阿雷佐,并在这里诞下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1312年,彼特拉克随父母来到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居住,并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益于优越的家境,彼特拉克得以接触到各种学习书籍和手稿,从小便培养了读书的爱好,这在当时并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负担的。在印刷术尚未在欧洲出现的14世纪,书籍、手稿等文本的流传范围较为有限,有条件的人或花重金委托抄写员复制,或直接购买价格不菲的原件,无力负担的穷人只能付出大量时间自己抄写。几年后,彼特拉克开始在法国蒙彼利埃学习法律,尽管他本人并不钟情于此。在这一阶段,彼特拉克还赴威尼斯、里米尼(位于今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下同博洛尼亚)及博洛尼亚等地交流学习。在流行使用当地方言创作诗歌的博洛尼亚,彼特拉克磨炼了自己的文学技巧,也埋下了未来使用家乡托斯卡纳方言进行创作的种子。
玛丽·斯巴达利·斯蒂尔曼作品《彼特拉克初遇劳拉》 资料图片
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亲去世,家庭经济状况随之急转直下。彼特拉克放弃了法律的学习,回到阿维尼翁定居,而教皇克雷芒五世当时为躲避罗马动荡的政治环境也选择将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彼特拉克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教会任职,轻松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使彼特拉克能够继续读书、写诗,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根据彼特拉克留存下的手稿,他在1327年于阿维尼翁的圣克莱尔教堂遇到了令他魂牵梦萦一生的女子劳拉。第一次看到劳拉时,彼特拉克便深深被她的美貌和优雅气质吸引,自此开启了一段长达40年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旅程。这次相遇不仅影响了彼特拉克的个人生活,也成为他创作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意大利语诗歌集《歌集》的重要源泉。进入14世纪30年代,彼特拉克对古代拉丁语文本的兴趣日渐浓厚,他寻遍欧洲著名的修道院,在图书馆的旧书堆中寻找古代典籍,甚至发现了一些重要拉丁语文本的手稿,如西塞罗的《阿基亚辩护辞》。通过阅读和研究,彼特拉克掌握了拉丁语的精妙之处并能够熟练运用。
从1338年起,彼特拉克开始创作其著名的拉丁文史诗作品《阿非利加》,这部以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使得彼特拉克蜚声诗坛,闻名遐迩。1341年,彼特拉克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山接受了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一世的桂冠加冕,成为中世纪后期第一位被公开承认的桂冠诗人。桂冠加冕是对杰出诗人和学者的最高认可,象征着文学和学术成就的巅峰。彼特拉克的加冕被认为是对古罗马传统的复兴,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的象征性事件,彼特拉克的成功不断激励着后来的文艺复兴学者和诗人(如薄伽丘)继续探索古典文学和人文主义的道路。
西塞罗雕像 资料图片
接受桂冠加冕使得彼特拉克成为那个时代的贵宾,受到教会的资助和权贵的庇护,彼特拉克在1348年爆发的黑死病瘟疫中幸存,然而他的心爱之人劳拉却未能幸免于难。1350年,彼特拉克在家人的流放审判得到解除后来到佛罗伦萨,并在此与他的崇拜者乔瓦尼·薄伽丘结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经常互相赠送书籍和手稿,彼特拉克甚至将一些珍贵的古典作品手稿托付给薄伽丘保管。薄伽丘深受彼特拉克的影响,学习了更多关于拉丁文写作的技巧,并将古典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1352年,因与新任教皇英诺森六世不和,彼特拉克离开法国阿维尼翁前往米兰定居。尽管仍然不时被委派担任外交使节,四处游历,但彼特拉克从此开始更加专注于创作和研究。从1369年开始,彼特拉克定居于距帕多瓦市不远的阿尔夸村(位于今意大利威内托大区),1374年在那里去世。为了纪念他,这个村庄现在被称为阿尔夸—彼特拉克村,在那里还可以参观这位大诗人的故居。
从拉丁语到托斯卡纳方言
彼特拉克早期的创作主要使用拉丁语,这符合中世纪学术和文学的传统,上文提到的《阿非利加》便是这一时期彼特拉克的代表作。《阿非利加》的主题是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大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的故事,故事背景主要集中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这部作品的创作受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影响,彼特拉克在作品中颂扬古罗马的英雄气概和历史成就,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崇拜。此外,《阿非利加》还突出体现了当时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掘和认同,其人文主义思想已现雏形,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彼特拉克画像 资料图片
到了中后期,彼特拉克开始大量使用托斯卡纳方言进行创作,这一转变使他成为意大利文学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便是《歌集》,被誉为欧洲抒情诗传统的奠基之作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范。彼特拉克创作《歌集》的时间跨度较长,从14世纪30年代初开始,直至彼特拉克去世前不久(1374年),他都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他一生情感和思想的积累和总结。《歌集》主要围绕彼特拉克对劳拉的爱慕展开,共包含366首抒情诗,共被誊写在72张羊皮纸上,目前保存于梵蒂冈图书馆。根据具体内容,作品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生前的劳拉”,包括263首诗,主要描述了劳拉生前的美丽与优雅,以及彼特拉克对她的迷恋。诗歌主题主要围绕爱情的喜悦、痛苦和矛盾展开,对世俗情感与灵魂升华之间冲突的描写较为丰富。第二部分主题为“死后的劳拉”,包括103首诗,记录了劳拉去世后彼特拉克的悲伤与怀念,诗中更多地探讨死亡的永恒性、灵魂的救赎和对宗教的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彼特拉克创作《歌集》的灵感源泉——他倾心爱慕的女子劳拉,其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根据留存下的手稿,彼特拉克声称自己是在1327年4月6日于圣克莱尔教堂第一次见到了劳拉,并深深为她的美貌和气质所打动。有推测认为,劳拉可能是法国阿维尼翁地区的一位贵族女性。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记录,这一说法无法完全被证实。另一种观点认为,劳拉并非具体的人物,而是彼特拉克出于诗歌创作的需要虚构出的理想化女性形象,她象征了彼特拉克对爱、灵魂救赎和人性弱点的思考。从诗中可以看出,劳拉不仅是彼特拉克爱恋的对象,更是他思考人生、宗教和永恒价值的载体。同时,“劳拉”一词在意大利语中与“桂冠”同音,而彼特拉克在罗马接受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一世加冕时佩戴的冠冕正是由月桂花冠制成,暗示了彼特拉克的文学抱负和对荣誉的追求。然而,无论劳拉是否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她在彼特拉克的作品中都超越了一个具体的个体,成为理想化爱情和纯洁的象征。这种模糊性也正是文艺复兴文学的特点之一,强调通过个人情感反映普遍的哲学和美学追求。
从诗歌的形式角度,《歌集》中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主,多达317首,此外还包括一些抒情长诗、短诗和六行诗等。十四行诗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3世纪,最早由西西里宫廷诗人贾科莫·达·伦蒂尼创作,并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其形式和主题密切相关,最初是作为抒情诗的一种形式,用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彼特拉克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十四行诗的标准格式,将结构和节奏规范化,使其臻于完美,被后世称为“彼特拉克体”,语言精练而优美,风格兼具音乐性和哲学性。从结构上分析,顾名思义,每首十四行诗的篇幅固定为十四行,分为八行诗节和六行诗节两个部分,每行固定含有十一个音节。八行诗节是指诗歌的前八行通常以ABBA、ABBA的押韵格式呈现,旨在提出主题或问题,通常呈现一个困惑、冲突或情感的起点;六行诗节是指诗歌的后六行,押韵格式往往更加灵活,如CDECDE、CDCDCD或CDDCEE等,在逻辑上与之前的八行诗节形成对比与转折,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或回应主题,展现情感的深化、升华或哲学反思。彼特拉克对十四行诗形式的革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诗人,包括英国的埃德蒙·斯宾塞、莎士比亚以及西班牙的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等,这一风格的爱情诗在欧洲广泛流传,对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彼特拉克的《歌集》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集,标志着中世纪以宗教和神学为中心的思想开始向人文主义、人本中心的文化过渡。彼特拉克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个人主义的理念,强调人的理性和感情的重要性,即个体的体验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彼特拉克还扩展了中世纪文学中较为单一的爱情表达方式,从仅仅对神明之爱扩展至对世俗的爱,包含了从理想化的崇拜、令人痛苦的渴望到对未能实现爱情的沉思和悔恨,极大丰富了情感表达的深度。同时,彼特拉克还在作品中运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映射自身情感,这一手法也成为未来西方文学中的常用方法。
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主要源于他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和对人性探索的推动。彼特拉克的生活和作品在多个方面展示了初期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他对古典文化复兴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创作。
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主要体现在他对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其文学创作中。他广泛阅读古典作家如荷马、维吉尔、西塞罗的作品,这些作品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彼特拉克不仅在意大利等地搜寻遗失的古典手稿,还通过书信与其他学者交流,鼓励他们对古典文化给予更多关注。实际上,彼特拉克在1350年于佛罗伦萨见到薄伽丘之前,两人便通过书信往来进行交流,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和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的价值和翻译技巧,对加深二人友谊、促进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彼特拉克对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强调是他作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核心贡献之一。在作品《歌集》中,彼特拉克通过诗歌展示了他对个人情感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对爱情的赞美,更是对个体情感复杂性的探讨。彼特拉克还通过作品反映了他对自我、时间和记忆的认知和思考。在一些诗篇中,彼特拉克经常通过与古代诗人对话的形式,在文学上构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这种方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即文学作品可以是作者自我探索的空间,强调了个人在文化和历史中的价值。彼特拉克还在一些作品中讨论了写作和知识探求如何帮助人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世界。这种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视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变得普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的独特视角和经验,从而促进了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如果说但丁和《神曲》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把,那么彼特拉克和《歌集》便是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火种传遍各处。相较但丁,彼特拉克在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思想上均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文学主题和个人情感方面,但丁的《神曲》主要探讨的是宗教、哲学和道德问题,强调人类灵魂的救赎、宇宙的秩序以及神圣的正义。尽管其中有个人情感元素(如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但这些情感通常服务于更宏大的主题,情感表达也往往被宗教和哲学框架所限制。而彼特拉克更关注人类的内在情感和个人体验。他的《歌集》以抒情诗的形式记录了他对劳拉的爱。彼特拉克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内心冲突,将自我反思和个人情感提升到文学的中心位置。这种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是中世纪文学中较为罕见的,它预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的重视。这种对人类情感的探索影响了后来的欧洲抒情诗发展。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创性方面,但丁的《神曲》等作品仍有较为明显的中世纪思想痕迹,侧重于宗教信仰的绝对权威。尽管但丁也表现出了对古典文化的敬意,但其重点仍是服务于基督教世界观。而彼特拉克之所以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是因为他通过寻找和研究古典希腊罗马的文本,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理性和潜力。他提倡通过个人学习和自我反思来提升自我,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彼特拉克的人文主义思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从中世纪向现代思想转变的重要桥梁。
在对后世的影响方面,但丁更多体现在意大利民族文学传统中,他奠定了意大利文学的基础,对宗教文学和叙事诗体裁有深远影响。而彼特拉克的影响是全欧洲范围的。他的十四行诗和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和学者的模仿对象,其自我反思模式和对个体经验的关注预示了现代文学的出现。莎士比亚、蒙田等人都深受彼特拉克的影响。
可以说,但丁被视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伟大诗人,他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但仍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而彼特拉克是第一位突破了中世纪思想桎梏的文学家,他为文艺复兴打开了大门,是现代人文主义的真正奠基人。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