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张晓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受益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外贸发展呈现更加均衡、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协同开放效率。京津冀三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京津冀协同服务”,创新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启动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简化烦琐的进出口异地报关手续,打通货畅其流“最后一公里”。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推进,累计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截至2024年10月底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计超4600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逐渐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体系,促进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基础设施通达度提高,促进人员往来更密切、产业协作更紧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国家干线铁路和区域铁路建设持续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线路的延伸和互联,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增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更加完善,沪苏湖等铁路加快建设,共同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开通,连接五城的湾区“大号地铁”形成;深中通道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通的动脉。
产业链优化整合,提高发展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深化产业协同,“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河北的重点产业转移对接、转移升级,推动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和互补性的经济结构。同时,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建立完整的全产业链,加速布局产业上下游。如,上海一家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每12分钟下线一台机器人,轴承来自浙江温州、谐波减速机来自江苏苏州。同时,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将港澳的资本、市场等优势与广东区位、政策等优势相结合,通过制度衔接、人才要素流动等,使得三地之间优势互补、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战略通道协同度提升,促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京津冀G2产业创新走廊,依托G2京沪高速公路,以沿途高新区为核心节点,联袂沿线其他产业园区,推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发展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服务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协同创新中探索出高质量发展新路,长三角九城(区)不断瞄准世界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依托深圳科技创新优势、香港国际金融地位和澳门文化旅游资源,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吸引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人才,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引擎。
可以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和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极,凭借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完善的产业结构、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更协同的战略通道,促使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动能,进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