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春走基层】博物馆里品年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博物馆里品年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1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春节假期,内蒙古赤峰市的赤峰博物馆停车场内,一排排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仔细望去,这些车的牌照中,除了有代表内蒙古地区的“蒙”字,还不乏“京”“冀”“黑”“苏”“粤”等字样。它们标记着一个个不同的春节旅途起点,载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当人们手握仿红山文化代表性文物“玉龙”造型的门把手,拉开赤峰博物馆两扇厚重的大门时,浓郁的春节气息扑面而来。以辽三彩为底色的墙壁前,一边是大小观众纷纷在写着“灵蛇献宝 吐故纳新”的拱形“相框”下打卡拍照,另一边是被人群里里外外围了几层的红包拓印活动。

  “来,快把这带墨香的红包皮收好!回去给爸妈包个大红包!”小卢和妻子小林拍完合影,又跑去拓印了“年年有鱼”“蛇年大吉”“健康快乐”“福气满满”4个红包皮。这是他们结婚后的第二个春节,也是第一次一起回赤峰过年。“她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滑了雪,吃了特色小吃“对夹”,小卢给妻子安排的另一个必玩项目就是逛博物馆。“不仅要让她感受北方的年味,还想让她多了解我家乡的历史文化,赤博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地标建筑。”小卢对记者说。

  始建于1987年的赤峰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有8万余件(组)文物,以“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同一家”4个常设陈列展览,介绍了赤峰地区从史前到清代4个文化辉煌期。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辽鎏金錾刻凤形银钗、辽三彩鸳鸯壶……小林特地带了一台相机,认真拍下珍贵展品,细细品味这场文化盛宴。

  随着这对年轻夫妻走进“日出红山”展厅,不远处的“红领巾讲解员”高若涵正认真准备讲解词:“兴隆洼文化因发现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高若涵是赤峰二中国际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讲解大方自然、声情并茂,“上岗”3天来,受到不少观众赞许。

  “爸爸快来看!这个钱币上有十二生肖,我找到了蛇的图案!”与高若涵擦肩而过的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暄暄,他们一家三口从哈尔滨来。“我们自驾去北京过年,在赤峰停留两天。博物馆是城市的符号,我们这一路遇到博物馆都会带孩子进去看看。”暄暄的爸爸说。

  无论是南来还是北往,博物馆里的文化“年夜饭”,都将成为人们关于蛇年春节的一份美好回忆。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1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