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施 疑
春节假期,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荷花坑市场人声鼎沸,这是唐山市区品种最全的综合批发市场。然而,在其东北侧的一条小街却闹中取静,一处挂着“万顺书场”牌匾的底商里传来说唱鼓曲。
推门而进,穿过两侧墙壁挂满唐山曲艺史料的连廊,便看到布有12张八仙桌的小剧场。
无人守门,不收门票,一场曲艺演出就这样向喜爱它的人们敞开着怀抱。
台下观众多为带着孩子感受传统曲艺魅力的附近居民,其中不乏打着节拍、轻声跟唱的爱好者。
台上“路南区文北街道迎新春曲艺展演”的背景说明了演出的群众性质,但演出水准着实不低。
乐亭大鼓《婆媳情》演唱者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亭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赵凤兰,三弦伴奏卢家生则是唐山市艺术学校青年教师;西河大鼓《都是撒谎惹的祸》由一对表兄妹弹唱,为妹妹伴奏的唐建文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冀东段派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书场的主人。
演出结束,演员们走过观众席退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围上来或夸赞,或讨教。82岁的赵凤兰随手在八仙桌上敲起鼓槌做示范,节奏紧凑、铿锵有力。小小书场一派热闹。
唐建文在一旁很是欣慰:“传统曲艺不能束之高阁,要在群众身边,触手可及。”这样的公益演出万顺书场每年要举办百余场。
唐建文出身曲艺世家,从小听着母亲说唱声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了说评书、打快板、三弦伴奏及曲艺作品编创。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演员,但他联合曲艺名家、爱好者创办了“唐山曲艺人家票房”,还与京津冀名家交流演出,让唐山曲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8年,退休的唐建文利用母亲留下的底商重开万顺书场,老观众又有了听书的场所。
“这些乐器、唱本、照片都是老妈收藏的,好多都有上百年历史。”唐建文利用书场四壁布设了“曲艺史话说唐山”展览,以300余件展品记述唐山曲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惠博涵、刘相含得知家乡还有这样一个民间曲艺“博物馆”,这天专门过来收集资料。“我们在拍摄乐亭大鼓主题的纪录片,准备上传到视频平台,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唐山曲艺。”惠博涵说,唐建文不厌其烦地讲解,为拍摄提供了很多帮助。
万顺书场还有一间教室,没有演出的时候,唐建文就在这里教学生、带徒弟。“这里是面向公众开放的,所有乐器共享,谁都可以来学、来教。”放弃租金收入,还要搭上水电费,唐建文这么做为的是“让老字号书场火起来、传统曲艺传下去”。
近几年,唐建文走进滦州市横渠实小、光明实小、文西社区等地义务教授曲艺。横渠实小的孩子们表演的鼓曲联唱《新编悠悠鼓韵唱滦州》、乐亭大鼓《祖国花朵滦州娃》、评书《扁鹊借医宣道》均在河北省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奖。
与以前每个春节一样,今年春节万顺书场也不打烊。年近七旬的唐建文每天早早来到书场清扫擦洗、烧水摆桌,拨弄着三弦等候爱好曲艺的人们。“放假在家的曲艺爱好者都爱来书场看演出、听唱片,甚至学着唱几句,大家一块儿过个有文化味的年。”唐建文说,这是他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6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