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作者:程霖(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段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思想动力,还对现代经济学说和经济实践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指引,可以更加系统地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宝库中挖掘出具有现代价值的有益成分。
一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涵盖面广,体系庞大。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涵盖经济伦理、经济治理、财政、农工商、金融、土地、人口、生态、消费、经济统计等诸多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哲学伦理角度确立核心基调,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提出经济见解与政策主张,运用数量分析揭示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外关系;二是经济议题的广泛性与思想的综合性,如果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划分来看,不少传统经济思想都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此外,在财政、货币、经济治理等领域,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见解更加深入。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独特性。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蕴含的诸多概念术语形成了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核心概念包括经济伦理思想范畴的“义”与“利”、“公”与“私”、“均”与“平”;经济治理思想范畴的“民”与“国”、“轻重”与“无为”、“本”与“末”;金融思想范畴的“子”与“母”、“钱”“银”“铜”“钞”、“贷”“典”“当”等。各经济范畴之间及其内部的“核心概念—下属概念”语义联系,构筑了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语义网络,具有揭示经济规律、深化经济分析、引领经济发展、塑造思维方式等功能,但也存在偏向经验实用等局限。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呈现出持续创新的动态特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古代中国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同期其他国家的经济思想创见,不仅能够率先对新兴经济现象提出突破性的观点和主张,而且为世界经济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譬如,先秦范蠡的“农业经济循环论”比杰文斯的太阳黑子经济周期理论早2000多年;唐代杨炎提出“量出以制入”以应对财政困境,西方直至19世纪末期才正式提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北宋沈括的“流借”概念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论述早于配第和洛克约600余年;明代丘濬已基本形成国家预算思想,而英国在18世纪才逐步确立现代预算制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备较高的分析性和体系性。尽管以熊彼特、泰勒为代表的怀疑论者认为,古代中国似无可与古代西方相比拟的经济分析。但实际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仅包含熊彼特意义上的基于市场交换的经济分析,可与古希腊乃至古典政治经济学初期思想家的成就相媲美,还展现了基于国家管理的更为多样的经济分析,具备较高的分析性和体系性。譬如,孟子以“性善论”为研究起点,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治理思想,其在分工、价格与价值思想上的观点与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管子》基于“轻重”概念和货币供给假设,提出一套体系性的货币管理思想,在货币职能与本质、货币数量论和货币管理等方面具有领先世界同期的见解。
二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性转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流派曾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进行过借鉴,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有助于为进一步汲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养分、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法国重农学派曾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进行过借鉴与发展。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被誉为“欧洲的孔子”。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指出,“魁奈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继承,在很多思想中都可以发现,最重要的就是‘无为’思想——译成法语就是‘自由放任’”。魁奈在跨文化阐释中对中国传统“无为”概念进行转化与理论建构,赋予其现代经济学意义的学理表达和鲜明内涵,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魁奈选择性地汲取并拓展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精髓,并结合欧洲自然法等观念,提炼发展了自然秩序、整体均衡、循环流转等重要理论。
美国经济政策曾对中国传统智慧进行过借鉴与应用。在应对大萧条时期的农业危机时,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借鉴中国的常平仓制度及王安石青苗法、市易法等改革思想,在现代大农业生产条件下推出1933年和1938年两部《农业调整法》,构建了美国的“常平仓制度”。通过商品信贷公司提供农业贷款,稳定粮食价格,并由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收购过剩农产品,既支持农业发展,又缓解城市贫困,奠定了农业长期繁荣的基础。华莱士访华时指出,王安石“在1068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和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所遭遇的问题,虽然时代悬殊,几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方法,也非常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常平仓”通过中国留美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传播到美国,并通过美国农业政策的成功实践,成为全球农业政策的重要参考。
上述案例表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蕴藏着解决现代经济社会难题的深邃智慧,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条件,结合时代需求,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其现代价值。
三
汲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精华,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实际,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经济理论、经济实践深度融合,加快建构符合当代需求、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炼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素材。在全面整理和系统阐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的辩证思维,客观评价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成就与局限,既要肯定其历史贡献,亦要剖析其历史局限与内在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因此,应注重挖掘、筛选和提炼与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相契合的传统经济思想,譬如,围绕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生产力观点、开放品格、利益观、公平观、生态观、消费观等,筛选出“民惟邦本”“尽地力之教”“和而不同”“义以生利”“均无贫”“以时禁发”“用之有节”等传统经济思想资源,并予以重点关注和针对性转化。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精华所蕴含的整体思维与辩证精神,从立体、联系、多元的视角揭示了动态、丰富、真实的世界,有助于为建构符合中国特色、兼具全球意义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思想元素。比如,富民论、小康论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见利思义”“兼相爱,交相利”等传统经济伦理思想,重视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有助于弥补“理性经济人”假设片面强调经济利益的不足,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底层逻辑;轻重论、善因论等传统经济治理思想,展现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探索当代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历史智慧;“和而不同”等智慧,倡导合作共赢,强调超越零和博弈的对立思维,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合作竞争理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有助于从系统角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