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找寻生命成长的人性之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找寻生命成长的人性之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2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宏鹏(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

  王霄夫的长篇小说《天堂客人》(作家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10月推荐书目),截取新中国成立前夕1945年至1949年这段特殊历史区间,以时代青年所见、所感、所为作为主要叙事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呈现出这段决定中国未来命运与道路的斗争全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自我觉醒与热诚奋斗。

  作品围绕当时“解放中国”这一核心命题,表现几代人之间的冲突与纠葛,反映出内涵丰富的历史现实与思想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涉及盘根错节的文化根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性道德与伦理上的巨大考量。为了呈现这种变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小说将几代人的故事融入历史的褶皱里,聚焦北平青年伏申在杭州的见闻与经历,形成灵活舒展的故事结构与曲折跌宕的情节脉络。伏申梨园世家出身,为了奔赴一场蒙昧初开之时许下的邀约,千里迢迢来到梅雨绵延的山水杭州,却始终没有找寻到发出邀请的那个她,那个名为沈甲妃的青年共产党员。自年少初遇,看到沈甲妃在鲜血与黑暗中如雕像般矗立,自由地引吭高歌,他就心有颤动,肃然起敬。后来跟随她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在狱中相拥取暖、共度艰难,内心更加笃定,决意追随。机缘巧合之下,在没有她的杭州,伏申经由谭杭丽等人的指引加入国民党组织,走上另一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到父辈恩怨与身世谜题,见识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众生群相。

  作品通过刻写国民党高层人物与党内骨干的所作所为,以一隅窥全貌,抽丝剥茧般将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一步步走向溃败的历程展现得清晰而深刻。在小说中,谭杭丽有一个思路严密的宏大计划,却“胎死腹中”,因为政府机构彻底摒弃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理想,而一味囿于个人私利,一切行动方案都必然陷入混乱,必将走向失败。在以解放战争时期客观的历史现实作为参照的基础上,小说将历史作为镜面映衬个体命运,通过个体命运的跌宕与转折,摹写现实的不同维度,揭示民族解放事业蓬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必然性。

  从叙事主题与内容上看,作品不仅注重探索解放战争时期的冲突、挑战与后果,而且更加重视个体所经历的命运与曲折,尤其是青年人的道路选择。正如作者所言,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血脉传承,青春荣耀”。

  青年对时代的感知往往来自直接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原初印象,对这种体验与认知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当属代际关系。在小说中,以伏德魁、瞿玉郎、连琴瑟、乔思文为代表的父辈群体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影响了伏申等子一辈青年的观念,乔思文、伏德魁等父母一辈和伏申之间的纽带联结,对青年一代的理想锚定与道路选择产生直接的干预。在这种干预之下,青年一代展开各自对理想的追逐、对事业的奋斗与对未来的期盼,也展开与形形色色人物的长久周旋。这些经历通过传统传奇小说笔法的编织,形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环环相扣的故事,如淬火一般锤炼他们的意志和信念,引发他们更深入的思考与觉醒。

  通过书写这些青年的理想与奋斗,作品所传递出的态度在于,即便时光消逝,一切都将成为过往与传说,但是那些沸腾热血所铸就的形状,那些热烈奋斗所留下的痕迹,足以让亲历者收获荣耀,也足以令后来者羡慕向往。这种态度所传递的历史观与人生观,具有积极向上的品格,饱含着对青年的激励与期许,挖掘出那些人性深处的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寻找的故事。从北方到江南,从少年到青年,伏申赌上自己炽热、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到她的家乡寻找那个名为沈甲妃的女子。但历经种种变故,沈甲妃始终未曾出现,她的下落也无人知晓。即便如此,凭借着只言片语的消息与往昔的回忆,沈甲妃那个看似模糊的身影不仅没有随时光迁移而褪色,反而成为青年伏申心头的一道光,指引着他在陌生的环境里坚定前行。故事的最后,时过境迁,尘埃落定,面对着那个说不清身份的杭州女子提出的问题,伏申终于认识到人生这场漫长的等待中,他苦苦等待的其实是自己的灵魂,而指引着他坚持追寻的动力是他自己拥有明亮而强大的内心。作品以这样一场追寻,将故事的最终价值指向生命意义的拷问,借由历史与个人命运的纠葛,传递出“未来就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哲思。

  伏申在等待与寻找他人的同时,他自己也成为被等待的对象。母亲连琴瑟在等他,与家乡亲友长达10年未曾相见的境遇让思念更加绵延;含冤入狱的同学矮金瓜在等他,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洗漱间的情谊在升华……在这些等与被等之间,那些宏大、沉重的历史因果被化解在个体生命历程之中,解放战争这段既定的历史更像是一面刻写着真实与客观的镜子,映照出在这些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人们真实的思想状态与精神变化,为事态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性纠纷提供可靠、可信的场域。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可以认识到,热血与奋斗、觉醒与成长等纯净而本真的人性力量,是指引一代代人走向未来之路的那道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凭借精巧的文学构思,构建起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新维度,从新的视角呈现青年们的理想与信仰,刻印他们的生命、青春与灵魂,在如镜像般的历史境遇中找寻那些真正能够指引人们完成生命成长的人性之光。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4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