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艺观潮】
作者:李翔(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魔童闹海》)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在票房方面,不仅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并以远超《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成绩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还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榜前30名的亚洲电影。在口碑方面,该片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87.3分,豆瓣8.4分,IMDB8.2分,成绩也令人瞩目。《魔童闹海》热映引热议,已经成为影视领域的现象级事件,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提振了信心。分析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既有来自贺岁档期的天时地利,也有IP人气的经年积累,但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还是叙事内容的匠心打造与影像品质的精益求精。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亲情、友情视角联通当代观众
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哪吒形象衍生出各类型艺术文本。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1961版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哪吒三头六臂、志得意满;1979版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哪吒神采飞扬、爱憎分明;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哪吒英勇无畏、疾恶如仇。大多数作品对哪吒形象的塑造都强调勇猛果敢、抗争反叛的一面,却鲜少剖析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动因。《魔童闹海》在延续传统哪吒的精神内核同时,大胆突破神话母本的常规设定,不仅塑造了一个玩世不恭、另类敏感的哪吒形象,更不惜笔墨地揭示他抗争不公命运的内在动机——那是对温暖亲情的珍惜,对真挚友情的守护。在片中,哪吒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长大,并与龙宫三太子敖丙结下深厚友谊,这两条情感线均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为情节注入更多现代色彩。这种处理回避了传统神话中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以及抽掉作恶多端的敖丙的龙筋等塑造哪吒形象时面临的伦理困境,侧重于表现哪吒叛逆外表下柔软善良的一面,更能被今天的观众所认同。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在《魔童闹海》中,经历过天劫咒考验的哪吒变得更加成熟,其行为动机不再是对“天道”这种抽象概念的反抗,而是为了守护家人朋友。影片前半部分,为了取得玉液琼浆,帮好友敖丙重塑受损的肉身,哪吒开启了一段“很不哪吒”的旅程:去昆仑山参加升仙考试。此时的哪吒,已经默默地肩负起对父母和好友的责任。一路上,哪吒一反常态,多次流露出自我否定的情绪,告别母亲时表示“我不是魔丸就好了”,在打斗前反复询问申正道“我这相貌还有救吗”,在逃避与兄长的会面后下决心“不再让家人操心,要堂堂正正地活下去”。显然,哪吒已经从一个不顾世人眼光的“魔童”,变成了一个重视亲情,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普通人”。这种角色性格的调整初看上去似乎削弱了哪吒精神的纯粹性,但实际上却让哪吒变得亲近鲜活起来,并为其后续的行为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动机。影片后半部分,陈塘关被毁,寻不到父母的哪吒陷入极度愤懑中,却没有全然失去理智,咬牙完成了升仙测试,哪怕“下次见面,是敌非友”,仍坚持履行对好友敖丙的承诺。龙宫决战时,哪吒彻底化身为一道复仇的火焰,为家人而战。当母亲被天元鼎炼化得奄奄一息,哪吒发出了“我没用,我也想成为你们的骄傲”的呐喊,并在母亲逝去的悲痛中,完成了最后的觉醒。
被感情驱动的角色不止哪吒一人。《魔童闹海》对敖光、敖丙父子以及申公豹家族的描写都着重刻画亲人间的期待、关爱和理解。对后辈成才的希冀、对兄长事业的崇拜、对家人安危的关切、对子女选择的尊重,这些情感线索中暗藏着当代社会的普遍现实,让观众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及家庭的影子,从而产生共情。
特效规模、技术难度大幅提升
三维动画长片是集中展现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艺术形式,炫目的视觉特效,向来是这类影视作品的重要卖点。然而,数字特效营造的视觉奇观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是突破想象力边界的助推器,也可能是消解叙事深度的绊脚石。历时五年打造的《魔童闹海》在特效镜头的时长规模、技术难度等方面,相较第一部拥有了质的飞跃。令人欣喜的是,其影像中视效奇观,既未反客为主地削弱故事内核的表达,亦未浮于表面地成为影像画面的装点,而是恰到好处地嵌入叙事,达成了视听与审美的共振。
《魔童闹海》为多个重要角色设计了双重形象,并通过复杂的特效为其注入独特的性格魅力。这种设计为角色赋予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顽童形象的哪吒可爱呆萌,涅槃重生的哪吒气宇轩昂,烈火淬炼而出的英姿少年形象足见其觉醒成长;炼狱守护者敖光威严沧桑,变身人形后俊朗慈祥,无形之水幻化而成的伟岸父亲形象更显其舐犊深情;道貌岸然的无量仙翁矮小圆润,卸掉伪装后丑陋暴戾,膨胀变异、缠满枝条的怪物形象足见其邪恶癫狂。在影片五花八门的打斗场面中,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拳拳到肉,在看似法术充盈的故事背景下,反而特别注重对“力”的视觉呈现。海妖们跃出虚空时,其身后无数锁链牵制的阻力通过繁复的动力学模拟表现出来;巨树上的捕妖队和定海神针上的妖族交战时,对抗力的传导通过海量粒子的冲撞和上下扩散的光波得以凸显;哪吒突破穿心咒的束缚时,燃烧、碎裂、流体的复合特效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身体内外那种极致的撕扯力。
除了人物动作形象的精心设计,《魔童闹海》打造了视觉层次丰富的场景奇观。影片融合我国传统审美元素,创设富丽堂皇的玉虚宫、巍峨沧桑的龙王殿等叙事场景。众多场景奇观的有机切换,让观众体会到“游戏闯关”般的新奇感与“地图解锁”式的满足感。影片还通过大规模特效将单一静态场景巧妙转换为复杂动态时空的设计:运动轨迹酷炫的裂空爪,轻松在陈塘关和海底炼狱之间构筑起时空之桥,让故事伊始便进入大军压境的小高潮;形态变化多样的天元鼎,在不断开合的过程中反复切割叙事时空,有机调度角色分组,流畅助推故事演进。这些特效设计,既是故事文本串接的叙事法宝,更是影片展现“时空魔术”的精彩道具。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片中大放异彩
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而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经典的创造性改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深耕传统文化经典,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到《姜子牙》《长安三万里》《魔童闹海》,用国际化水准讲述本土化的故事,并不断探索用动画媒介特有的影像可塑性进行趣味化的转译,让凝聚在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以既古朴醇厚,又年轻灵动的方式闪耀于银幕之上,成了众多动画电影共同的创新追求。
正所谓“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魔童闹海》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融入富有现代性审美精神的叙事内核,并通过别具匠心的审美视野与高能炫酷的特效呈现,打破了以往根据哪吒人物形象改编的影视作品固有的叙事语态,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叙事格调。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共同成就了《魔童闹海》的创新影像力,这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对于文化经典的现代性影像演绎,既需要不落窠臼的创新突破,更需要恰到好处的分寸掂量,既需要谨小慎微的细节打磨,更需要霁月光风的审美情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动画电影独特的创作规律。作为具有梦幻感、想象力与超越性等特质的视觉表现形态,动画往往以充满激情且独特的影像阐释大千世界,折射百态人生。与真人实拍电影相比,动画提供了更多元的假定性与更丰富的可能性,能凭空造出一个完整的拟像世界。这种看似不受约束的逻辑反而对创作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所有的细节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动画电影还是一个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回报周期长的创作领域,不仅需要完善成熟的工业体系与之配套,更需要充满热情且意志坚定的动画人执着前行。
“哪吒”的胜利是动画和影视行业的胜利,“他”重塑了市场对优秀视听内容的标准。一个月前大家还在为电影票房低迷而担忧,如今《魔童闹海》的市场成功证明,观众从未抛弃电影,他们只是不愿意为粗制滥造之作买单。拍出有深度、有技术,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标准,激发人们文化自信的作品,始终是创作的正道。“哪吒”的胜利也是文化话语权的胜利。曾经,西方打造了漫威、哈利·波特等IP,其故事、价值观乃至审美影响了几代人。而如今,“哪吒”站在世界舞台,证明中国故事的超凡魅力以及中国人讲好故事的创作能力。相信《魔童闹海》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此为新起点,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优秀作品的到来。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