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谢克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迎春花
又一场风雪,弥漫起大片大片的寒意。
我就站在冬的这边,踮起脚,朝天的尽头远远地望去;不经意间,只见窗外几束淡黄淡黄的花束,在枝头黄灿灿恣意地摇曳……
在我的眺望里,这哪里是一束束绽放的花啊,分明是一束束诱人抢眼的诗!
不是吗,且不说百花未开、野草未绿,就连那一根根还未绽放的枝条上也不见一片绿叶。
但迎春花却站在季节的额头,连一件绿色的衣衫也来不及穿,是听到冬的深处萌动的生命跃跃欲试的声音,还是为了践行生命的某种诺言,自信而不无骄傲地朝着冬的篱笆那边的春,露出妩媚的笑容。看它那性急的样子,是不是早在风雪深处,就按捺不住预言的催促,蠢蠢欲动,欲要绽放贮藏了一冬的激情啊!
作为春的预言,迎春花自然以先驱者的脚步,走在季节的前面。
我的笔呵,你还有什么理由慵懒酣睡在桌子上,不动声色?!
插图:郭红松
剪春的燕子
是去年飞走的那只吗?
瞧你,不知是飞过变幻莫测的风云,还是穿过千山万水,这才衔着满满的期待,又吻着一瓣瓣新绿飞来。
抖动翅膀的燕子,为何在屋前低旋徘徊?是寻觅温馨的梦,还是忆念温暖的家?
风剪剪,你的翅膀每拍击一下,也剪动着风。
然而,山村的风景已不用剪裁了。你消失在村庄的尽头,那曾经盛着寂寞也装着贫困的破旧土屋的残垣断壁,早就随着岁月的风雨彻底消逝了;而就在破旧的土屋荒草萋萋的旧址上,也就是在父亲的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建起了一栋红砖黑瓦的三层小楼。
是的,小楼钢筋混凝土的脊梁,再也不怕岁月的狂风暴雨;而汗水与信念支撑起来的阳台,以宽敞明亮告别潮湿而光线不足的日子,让欢乐与富足拾级而上……
此刻,你惊愕什么?
是看见家家房顶上遥向天外的天线,每一根天线都感知着天外窸窸窣窣的美意。无论是迎着拂晓的风,还是沐浴晚来的霞,你都会尽心尽意揽着日子歌唱。这不,当你剪着春风飞来,你不见这天线又挥动热情的手,遥向远天。欢迎你自由的翅膀,衔着一撮泥,或一撮草,或一撮春天。
落下来吧,穿过万水千山远归的燕子,落下你渴望的呢喃细语、落下你经过风雨洗礼的期待、落下你爱意满满的诗句。
山村,焕然一新的山村,家家都搬进了新家,现在该你营巢了!
野草
一株株野草,从路边的坡埂上绿了。一株又一株的嫩绿在风的鼓动下,一直绿到路的尽头,绿到一首古诗里,这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啊!
是够平凡的,也够卑微的,只要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野草绿得透明的身影,它们挺起或站立,饮着露珠。
莫看这野草看似卑微,它不仅有坚忍不屈的意志,更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灵魂。野草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扎下根来,与泥土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以朴素的爱和粗犷之美,阅读大地的苍茫。
智者与先知预言了什么,野草不管不问,也没有兴趣去问;一心只想以一种不可抑制的激情,蓬勃地萌发生长。当阳光以诗意的方式爱抚大地时,野草只顾把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不动声色看尽风吹雨打,日出月落,桃红柳绿。
纵然冰雪覆盖过它、脚印踩过它、马蹄踏过它,但它们依然默默无语,也不叹息,只顾以坚忍与纯真,一边修复自己的伤口,一边匆匆吐一缕新绿,以自己朴素的爱,举起生命的旗。
只因野草有一个梦,愿殚精竭虑依傍土地而蓬勃茁壮,绿遍天涯……
难怪当年鲁迅先生,将他的散文诗集命名为《野草》。
黎明的脚步
在黎明即将醒来的时候,我把影子轻轻藏起,坐在山路边的亭子里小憩。
四野静谧沉寂,本想领着黎明散散步,不想黎明不领我的情意,一醒来就把我丢在身后,让我气喘吁吁追赶,但还是赶不上黎明的脚步,只好停下来,小憩一下。
黎明走得真快,但春天却走得很慢。走得很慢的春,从山的那边漫了过来,惹得性急的风拽着春光,在山坡上闪闪烁烁。
走得很慢的春漫过山来,一时间粉红的、绛紫的、天蓝的、霜白的花儿争先恐后开了,在和煦的风里微笑着,似在向我招手哩!
啊,春来了,还能在亭子里小憩么?
踏着别人走过的路,走在环山的小路上。后来的人,又踩着我的足迹向前走去。一时,一些走的走了,一些来的来了,还有一些正走在山路上。
人们对于脚步很慢的春天,似乎并不那么关注,只有我被黎明丢在身后,就想追着黎明那洋溢着生命活力、跳动着亢奋节律的步伐,走在春天的前面。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残雪
二月轻微的冷风萦绕大地的时候,从旷阔的天宇那头走来的阳光,有些不屑地望着一丛茂密树下的残雪,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残雪躲在树下。曾以晶莹的躯体装扮凛冽寒冬的它,身体显然已经残缺不全了,但残雪还是一往情深地想,二月这唯一的时间不应该属于我吗!
想到这里,残雪冷冷地望着远来的阳光,不闻不问,默不作声,依然做着比雪还白的梦。
它知道,这是最后的梦。
是呵,既然阳光已经走来,哪怕是姗姗走来,你残雪般的梦,哪怕是比雪还白的梦,还能美美地梦着吗?
残雪呵,你不见冬眠的土地刚刚苏醒,泥土也溢出春的芳馨,而泥土里梦见春天的种子,那一句句遥远的独白,你没有听见吗?
春已归来,干吗还依依不舍赖着不走呢,残雪!
笋的独白
满苍穹的飞雪,以阴郁的冷,从远山寥廓的旷野落下,落在旷野一角我的园里。
这远来暴虐的雪,不仅用抖动的手指将我投入冰天雪地,更想以一层一层堆积的凛冽,冷却我青春的热血,吞没彩色的记忆。
是呵,这被寒风肆虐又被阴郁涂亮的雪,确实让我感觉到刻骨的冷;但这种冷的感觉竟然让我感觉很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是吗,这刻骨的冷不仅不能冻住我被久久抑制的梦的期冀,反而让我深扎在万籁俱寂的泥土里的根须,以风雪般不可理喻的不屈意志,默默蓄积着力量,默默在梦的这岸静静地等待,等待春远来的消息。
这不,就在我静静地等待里,几声隐隐的雷声从梦的那头传来,将我从沉睡中惊醒。
一时,没有被埋没的苦痛,只有等待的焦急;就在我从地底满满汲取一冬的汁液后,我躁动的激情以不可抑制的力,奋然拱破僵土的禁锢,我凌云的信念,从泥土中昂然崛起。
这从泥土中昂然崛起的一根根新笋,举起一面面生命的旗!
我这生命的旗,不也是春的旗帜么,更是我绿色的宣言——
冬在哪里猖獗,春就在哪里胜利!
故土的竹
这不是郑板桥泼墨于纸上精心写意的一株又一株墨竹,也不是潇湘妃子滴泪洒在竹上的斑竹,这是我家老屋后竹园里翠青翠青的竹。
在我的故土黄冈,随处都可以看到像我家老屋后竹园里的翠竹,所以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里开篇就说“黄冈之地多竹”。
儿时最高兴的事,就是跟着父亲挖竹笋。每每冰雪消融,不等春风拂面,满园的竹笋破土而出,父亲就教我去弱留壮,有选择地去挖竹笋。
除了挖竹笋,父亲还要给我讲竹笋的生长过程,要我学习竹笋冲破禁锢、峥嵘向上的坚忍。
竹笋,不仅带给了我春天的味道,更带给了我峥嵘向上的精神。
后来长大了,每每倚窗望着竹园中挺直的竹影,闻着竹叶飘逸淡淡的清香,我总是想起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
是呵,望着卓然傲立的竹竿,闻着竹叶特有的清芬,耳畔响着满窗飒飒的竹韵,怎不想就要像竹子那样,挺起腰杆做人。
苏醒的雨
是不是我匆匆的脚步惊醒了这沉睡的雨呢?
就在我刚刚回到久别的故居,刚刚打开关闭了许久的窗子,呼吸一下久违的春天的气息时,惊醒的雨就不管不顾地落下来了。
呵,这穿过冬的篱笆怡然清新的雨,这落在我的故土上的亲切的雨。
这落在我的故土上的亲切的雨,让我的怀念像雨中的背影越远越美;而一串一串细密的雨丝,不仅落在故土上,也将我的乡愁惊醒。
望着窗前的雨,我想起儿时春天下雨时,父亲总会站在门口,眼睛眯成一条缝,那雨好像是从他的旱烟管里流出来的,让他喜不自禁。
坐在一旁的母亲就数落着父亲说:别只顾着看雨,你的谷种还没选择好哩!
这时,我会调皮地朝他们笑一笑,然后赤着脚跑出门去,奔走在雨里,去田野里寻找亮晶晶的雨滴,如何把青草的张望安顿、让野花的热情迸发、将水田的浮躁抚慰……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而今,当这怡然清新苏醒的雨,洒落在我的故土上,我祈望这雨是一位妙手丹青,给我的故土带来初春的诗情画意。
遥望桃花溪
夕阳在走,溪水在走,我的目光也在走。
猛然间抬头,只见桃花溪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云里,浮在夕阳里,一片绯红。
落霞映红桃花,还是桃花映红落霞,一簇簇,一团团,摇曳在季节的枝头,摇曳成赏心悦目的风景。
桃花,美丽的桃花,因热爱春天而竞相开放。
三月是个抒情的月份,风行于此,水行于此。
待我惊叹于桃花溪赏心悦目的景色,这时,盈盈溪水间,山风送来一丝凉意,我在浸着凉意的风里,似觉淡淡的惆怅。
那落在一簇簇花蕊上的蜜蜂呢?
溪水。夕阳。桃花。我看见早凋的桃花落在溪水里,像淡淡的火焰在夕阳里美丽地燃烧。
桃色隔岸的美丽,惆怅的失意里,正欲寻觅芳魂向何处;这时,只见桃林深处,走来谁家的妹妹,艳如桃花的桃花姑娘,就那么随意娇嗔地一笑,灿烂了一树树桃花,灿烂了半在天上、半在云里的桃花溪。
走远的桃花姑娘,走向何处?想不想走进我的诗里?
在玫瑰花海
此刻,站在这片玫瑰花海里,纵然我的眼睛不想迷乱,也不得不与阳光一起迷乱。
红、黄、粉、紫、蓝、黑、白……岂是姹紫嫣红可以形容的?就是走在词语深处,也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七色玫瑰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更状写不出七色玫瑰妖艳娇羞的风姿……
一缕香馨、一丝暧昧似从初开的玫瑰花蕊中弥散开来,散在风中,诱惑我的记忆。
肯定有哪一朵玫瑰,遭遇到爱情。这不,当我无意中看到晶亮的露珠凝在玫瑰花瓣上,我在想,是昨夜的风送来的露,还是玫瑰内心喜悦沁出的泪?
还没等我细想,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一群衣着各异的姑娘正在玫瑰花丛中摆造型。少女们的娇艳与妩媚,以及她们婀娜多姿的姿态,似比这惊艳了时光、浪漫了岁月的玫瑰更艳更美!
走在玫瑰花海中,一朵朵玫瑰似在对我说:我不会辜负一个疼爱自己的人。
毋庸讳言。当我以青睐的目光,欣赏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七色玫瑰花,遥望玫瑰花丛中摇曳生姿、色彩斑斓、娇艳妩媚的玫瑰少女,我多想将这隐匿于内心的秘密坦露,然后走向妙不可言的诗与爱的意境。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