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看,这广袤乡村里的“诗和远方”——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看,这广袤乡村里的“诗和远方”——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1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李洁 崔志坚

  “用一茬茬朴素真诚的庄稼叙述,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铺垫,再添加一条温柔的河流衬托,我的家乡,就一下子水灵了起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会场,51岁的农民诗人姚刚深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向大家介绍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的家乡。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农村青年人才、乡土文化能人等相聚一堂,聚焦“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主题,畅谈经历感受、分享经验建议,共话乡村文明培育和美丽蝶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

  凝心聚力 “富口袋”同时“富脑袋”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走进村民心里,必须先脱下‘西装’、穿上‘农装’。”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向与会者分享了战旗村的探索实践。

  一手是“大专家”——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专家学者宣讲团,走村串户为村民讲解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制作“一堂好课”系列线上精品课,村民们拿起手机就能学政策、看课程。

  一手是“土专家”——从村社干部、返乡人才、村民代表中挑选培养本土讲师,成立多个村民工作室,结合村庄变化、邻里间最暖人心的故事,将政策理论播撒到田间地头。

  “现在的战旗村,邻里关系好了、矛盾纠纷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高德敏说,“文明乡风的培育,关键在思想引领,核心在群众参与,重点在创新实践。”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如何让村民致富增收的同时,实现精神生活的丰盈?这是与会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弯,撩动白云蓝天蓝,望眼平川大步迈向前……”视频中,伴着音乐,数十位老人舞蹈着,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画面底部显示着视频播放量已超1亿次。

  视频的策划拍摄者张欣,是山东省沂水县朱家坪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如今的她,已是利用网络带动家乡物质精神共富的“新农人”,走上了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我们村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一半,以前老人闲坐在家,生活十分单调。现在他们看着网友的夸赞,笑容越来越多,村委会大院成了大家排练、聊天的‘欢乐大本营’,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渐渐鲜活起来。”张欣介绍,短视频走红后,让她看到了带动乡亲致富、涵养文明乡风的新路径,在政府支持下,村里搭建起助农工作室,依托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村民纷纷加入电商行列,分工协作、共享收益。

  “2024年我们的樱桃销量同比增长35倍,让更多乡亲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一起富、共同好’的乡风在田间地头悄然扎根。”张欣说。

  寓教于乐 农民群众“唱主角”

  10月28日晚,延安新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在这里火热进行。本次活动由2025年全国“村BA”冠军福建晋江队对阵“村BA”民星队,吸引了3000余名观众到场观赛。

  来自湖北咸丰县的民星队球员冉龙奇说:“我无比享受场上的每一分钟,我们挥洒汗水,不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弘扬体育精神,为乡村体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会场这边刮起乡村体育旋风,另一边则掀起乡村文艺热潮。

  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中,来自全国多地的优秀文艺节目在延安大剧院上演,展现乡村移风易俗新风尚。

  开场歌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激昂的旋律与热烈的舞步点燃全场。安塞腰鼓铿锵有力,唢呐声声穿透云霄,舞出了百姓生活的幸福图景。从歌舞小品《婚事新办》到泸县鼓书《“油罐”上梁》,再到陕北说书《过大寿》,这些节目大多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他们用方言土语,讲述移风易俗的身边事,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新风貌。

  近年来,“村BA”、村晚、村舞等火爆出圈,村民们走进赛场、走上舞台,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角,极大增强了首创精神、乡土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些乡土特色浓郁的“村字号”活动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寓教于乐中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首次发布《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十四五”期间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接近8000场。

  以文润心 传承乡土文化根脉

  千年农耕文明,留下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也沉淀下厚重的文化遗产。乡土建筑、民俗仪式、非遗手工、农谚歌谣……这些乡村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过去与当下的精神连接。

  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非遗手工艺品。剪纸、布艺老虎、彩绘脸谱、藤编、面花……一件件出自农民艺术家之手的作品,带着泥土的温度,让参观者体验到浓厚的地域民俗风情。

  “这是我做的面花作品,用面塑的形式表现家乡‘新农人’在苹果丰收后直播销售的场景。”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洛川面花代表性传承人雷小梅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她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洛川面花,她和团队将面花技艺融入全新设计,并开展面向公众的普及和免费教学,至今已带动了360人实现增收。

  将农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众多与会者的共识——从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到非遗传承传播,从文艺赋美乡村到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促进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这些年,我们牵头成立了一批高端研究平台,开展了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完成了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重大研究,建成了华南农业博物馆,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实现了乡土风情的可视、可触、可感、可及。”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表示,在广东,“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红包叠一下还给客人”的淳朴礼节已经蔚然成风。

  云南腾冲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我们实施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农业遗产保护核心区修复梯田水系、古茶园环境和传统村落风貌,将散落在田间的古茶园、古道、传统水利设施作为露天博物馆,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族节庆活动。”云南省腾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浩宇表示,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留住了乡愁,让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让相关产业得以振兴,让乡土的集体记忆焕发新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2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