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育人薪火照亮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深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育人薪火照亮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深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1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徐鑫雨

  秋风送爽,日前,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展开。“‘停课赏雨’的教室究竟是什么样的?”“‘八宝饭’的来历是什么?”一路上,云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们带着问题,在历史中寻求答案,感受这段烽火中传承教育火种的峥嵘岁月。

  这生生不息的育人薪火,从未熄灭。1938年,为解云南中学师资之急,西南联大成立师范学院,这也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数十年来,云南师范大学秉持“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初心,深耕教育帮扶、破解县域高中教育困局、培养大量基础教育人才,让教育之光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闪亮。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十月的云师大校园,书声琅琅、草木葱茏。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校园,探访云师大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基础教育,让教育的光照亮更远的地方。

让育人薪火照亮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深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 资料图片

  打破资源壁垒,“云端授课”太方便了

  记者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梁河一中”),破晓的晨光穿过校门口百年古榕的枝丫,洒在教学楼前的“逐梦石”上。初三181班教室里,班主任肖思淇一笔一画写着板书,讲台下的学生们眼睛睁得溜圆,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

  “以前,梁河教育资源匮乏,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县外读书。”梁河一中校长寸永勐说,“现在大变样啦!学校办得好,还吸引了许多县外学生前来就读。”

  记者不禁发问,究竟缘何,学校发展得以逆势上扬?

  2015年,在滇西的崇山峻岭深处,一条崎岖的“帮扶之路”将云师大与梁河县紧紧相连。“我们在教育帮扶上找到了契合点,这种精准帮扶源自梁河一中的积极主动、云师大的用心支持。”寸永勐说。

  “云师大定期组织线上教研,将前沿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指导我们设计更高效的课堂。导师也经常关心我,这种‘毕业不是终点’的持续关怀让我更有信心、有底气。”肖思淇说。

  云师大教育学部主任陈瑶介绍:“我们将党的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切入点的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以‘优基础、强技能’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云师大捐建的录播室里,教师们线上教研热火朝天。昆明与梁河两地跨越六百余公里,如今借由网络实现教育“互联”。

  云师大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教育帮扶的“先手棋”,建设梁河一中智慧教室、物化实验室、录播教室等,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让边疆学子共享省城名校优质课程,每年10万元图书捐赠为学子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电子阅览室里,梁河一中学生赵景景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名师授课:“屏幕里的老师讲得清晰生动,‘云端授课’太方便了!”

  云师大组织梁河一中教师分109批次赴附属中学开展跟岗研修,同时选派学科教师加入省级名师工作室,邀请专家“问诊把脉”。这种“师资培育+资源共享+公益辅导”的教育帮扶模式,加快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学校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薄弱的沿边州市县,目前已挂牌共建国门学校5所。”云师大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王玉光说。截至2025年10月,集团办学已覆盖云南13个州市,举办、领办、帮扶学校和幼儿园61所,在校师生规模14万人。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师大附属河口国门小学与越南隔河相望。2024年,云师大附属小学教学运行中心主任庄莹被派驻到这所小学任校长。“学校优化了教师评价体系,通过以赛促教调动教师积极性。”庄莹说,“学校还开发了红色国门等特色思政课程,打造三语童声社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满堂灌’少了,教师能高度关注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起来了。”寸永勐说。

  “以前,村里孩子考上本科是新闻,如今每年都有很多呢!”云师大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监督科科长、梁河县芒东镇笋子洼村原驻村第一书记苏斌笑着说。

让育人薪火照亮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深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的驻村工作队员在辅导笋子洼村小学生。资料图片

  帮扶“授人以渔”,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大家是否想过,金属钠可以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秋日阳光洒进教室,云师大附中呈贡学校内,化学教师冯德国以“利用钠、钾合金进行肿瘤高温消融治疗”前沿应用切入课堂,瞬间抓住了学生注意力。教室后方,观摩学习的教师纷纷赞叹:“课程既传授了化学原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师是学校的关键。”2016年,云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王洁开始负责学校教育帮扶工作,“‘新竹工程’将帮扶学校教师直接纳入附中师资培养计划,采取一对一‘师徒结对’模式。”

  跟班听课、教学研讨、同课异构……参训教师不仅要全程跟学,还要反思教学、完成教学设计。“以前老师守着教材,如今大家比备课、比创新。”谈到学校与云师大携手以来的变化,瑞丽一中校长陈吉松说。

  如果说外部“输血”为教育注入了急需的“活水”,那么培育本土师资,正是为了开凿那口能够持续涌流的“人才之井”,保证“活水”永不枯竭。

  “学部每年多次组织教师赴省外开展教研,‘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前不久,学前专业教师团队便前往江苏参加了专项培训。”陈瑶说,“2022年,学部启动学前教育优师专项,注重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坚定教育情怀,服务边疆教育。”目前,云师大累计培养卓越教师、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师范生4000余人,90%以上扎根云南基础教育一线。

  从昆明风尘仆仆赶来,放下行囊便直奔教室——帮扶学校常能看到云师大附中教师的身影。“有了专家‘问诊把脉’,如何教学、怎么提升,能很快地找到路径。”寸永勐说。

  更可喜的是,更多学校开始自主开展课赛、课堂诊断等活动。梁河一中物理教师瞿生辉说:“常态化跟岗培养机制让我的教学理念得到革新。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真正激活了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也面临挑战。“团队创新‘以写促读’模式,开展沉浸式语言集训,并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论文指导促进教学经验提升。”云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侯云洁说。

  “我们实现了优质生源留守的历史性突破。”陈吉松自豪地说,“许多优秀学生在见证学校新面貌后选择留下。这不仅是学生的选择,更是对教育信心的回归。”

让育人薪火照亮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深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到梁河一中指导学生。资料图片

  扎根边疆沃土,将青春书写在云岭大地

  “从我们学校考出去读大学,现在又回来任教的有12位了!”更令寸永勐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已经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

  肖思淇便是这十二分之一。2020年,肖思淇从梁河一中考入云师大,四年学成后,她像一粒成熟的种子,随风而归。她说:“我曾被远方的光点亮,如今,我也要成为那束光,去照亮更多孩子的路。”

  “为鼓励学生建功基层,学校在2008年下发了《云师大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奖励办法》,还在毕业典礼中专门设置‘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云师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朱林介绍。

  心灯初燃,乡土为归。“基层就业宣讲会上,老师的那句‘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你在哪里教书,而在于你为谁点亮心灯’时时回荡在我耳边。宣讲会结束后,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去!”云师大数学学院2025届本科生张砾毕业后,成为大理州弥渡县寅街镇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

  在云师大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记者偶遇了刚结束在丽江市华坪县支教的文学院2025级研究生解夏临。“初登讲台,我经常感觉很挫败。联大师生‘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故事,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毕业后,我愿意扎根西部,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目前,已有11批94名云师大党员学生,奔赴昭通鲁甸龙泉中学、丽江华坪一中支教,将青春书写在云岭大地上。

  从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至云南师范大学,校名几易,服务教育之初心未改。80余年来,云师大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0余万名。近五年来,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六成进入教育行业,云师大成为“红土高原人民教师的摇篮”。

  “云师大将勇担使命,深入实施‘151战略行动计划’,不断深化帮扶模式、创新培养机制,为夯实边疆教育根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云师力量’。”云师大校长胡金明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