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山花烂漫最动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山花烂漫最动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4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坛“奖”故事】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去吧!你们去敦煌‘怀孕’吧!”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同学去敦煌考察,送行的老师对坐在火车窗口的同学大声喊道。这位风趣幽默而富有艺术激情的老师是杨先让,他是徐悲鸿主持国立北平艺专时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

  2024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颁奖典礼上,94岁高龄的杨先让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在中国所有的文艺大奖中,“山花奖”大概是涵盖品类最多的一个。除了民间美术,包括刺绣、泥塑、陶瓷、木雕,包括民歌、秧歌、鼓舞、舞龙,还包括民间故事、理论著作……正如“山花”可以用来指称一切自信绽放的山野花卉,“山花奖”也是对我国民间文艺广袤园地中一切硕果的最高级别褒奖。

山花烂漫最动人

百叶龙 浙江长兴 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图片由作者提供

  多个“首届”感受弦歌不辍

  1997年5月,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13项文艺类评奖获准立项,其中包括民间文艺“山花奖”。截至目前,已评选17届,为我国民间文艺繁荣发展树立了标杆。

  第一届山花奖评选于1999年。当年12月17日至19日,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举办“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12个省市的32支舞龙队、近200条龙和3000名民间艺人参加,评出金奖16名,银奖16名,又从金奖获得者中选出8名授予“山花奖”。这8支开启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历史的舞龙队分别是:湖北武汉红金龙代表队、山东济南槐荫区闫千户村舞龙队、江苏南京栖霞舞龙队、江苏徐州鼓楼区“汉魂”舞龙队、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巨龙代表队、河南周口地区项城市锣龙队、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女子舞龙队、浙江浦江檀溪寺前村龙灯队。当时恰逢澳门回归祖国,参赛的舞龙队于回归日的天安门大型演出活动中进行了表演,并参加了在八达岭长城举行的“迎接新世纪庆典全球电视联播”及《迈向21世纪》大型电视片拍摄中的舞龙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吸引了亿万观众关注,受到各界赞誉。

  一般来说,评奖节展只有一个“首届”,“山花奖”历史上却出现过多个“首届”,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如山花灿烂,品类繁多,作为奖项“总名”的“山花奖”,在历次评奖中各有侧重,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多个“首届”。比如,2000年第二届山花奖评选了首届成就奖,举办了首届民间广场歌舞大赛和首届影视民俗片大赛;2001年第三届山花奖评选了首届学术著作奖;2002年第四届评选的是首届剪纸艺术作品。

  翻看多个“首届”的历史文献,一长串民间文艺大咖跃入眼帘。首届“成就奖”评出的“终身成就奖”只有一位,授予了当之无愧的钟敬文先生。这位诞生于20世纪初的学术大师,青年时期便自觉走向民间,在民间文艺研究上成就卓著,对我国民间文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协助顾颉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1950年3月29日,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当选为理事长,钟敬文和老舍当选为副理事长。1984年11月13日至20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举行,钟敬文担任研究会主席。1987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钟敬文继续担任主席。

山花烂漫最动人

《上海童谣》(剪纸) 李守白 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图片由作者提供

  2001年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揭晓,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和贾芝的《播谷集》、姜彬的《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一起荣获最高荣誉奖。在这次学术著作评奖中,刘魁立的《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宋兆麟的《中国生育信仰》、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刘锡诚的《中国原始艺术》、吕胜中的《意匠文字》、段宝林的《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获得特别奖,还有几十部著作分获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作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的大检阅,这次评奖是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科的首次个人学术著作奖,集中反映了我国民俗学、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民间艺术研究和民间文化田野调查的学术发展轨迹和成果。而“山花奖”自创办之初对民间文艺研究给予的充分重视也生动体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立会”的传统和优势。

  多彩民艺尽显大美中华

  山花奖在重视学术成果的同时,为民间文艺创作精品推介搭建了广阔舞台。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0年的11月10日,这是在杭州举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全国广场歌舞大赛的最后一天,也是西湖博览会举行闭幕式的日子。本次西湖博览会的主办方没有把闭幕式演出的舞台交给明星,而是请参加山花奖歌舞大赛的民间艺人带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与杭城百姓共襄盛举。西湖博览会始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的博览会。71年后,盛会重启,历时21天,在圆满结束的日子里,来自12个省、自治区的18支参加首届全国广场歌舞大赛的队伍、800余名民间艺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勾画了一幅流动的民俗风情画卷。浙江淳安竹马、广东番禺黄阁镇的麒麟舞,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神鼓、甘肃兰州的太平鼓、河南盘鼓、江苏海安花鼓、浙江浦江板凳龙、广西壮族板鞋舞、山东梆子鼓秧歌等生长于民间文化沃土的歌舞艺术,让人大开眼界,充分展示了民间文艺宝库的迷人魅力。

  刺绣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也是山花奖热门的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出生于苏绣世家,8岁开始学习刺绣,独创的“融针绣”推动苏绣艺术的当代转化。她凭借《蒙娜丽莎》《世纪和平——百鸽图》《父亲》《江山如此多娇》等四度摘得山花奖。在民间文艺的汪洋大海中,绣品只是夺目的浪花之一。当我们注目山花奖获奖作品,观赏刺绣编织、雕塑剪刻、民间绘画、陶瓷玉石、金属工艺等工艺美术精品,阅读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神话史诗以及新故事等民间文学佳作,欣赏民歌小戏、广场歌舞、鼓舞鼓乐等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总会真切地感到,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用而不觉的生活之中,正是这些接地气的艺术创造传承着中华文明血脉,述说着中国人对美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

  民间文艺传递社会效益

  作为一种评选表彰机制,“山花奖”在逐步规范中发展创新。从2012年第十届开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设立了奖金制度。从2018年第十三届开始,“山花奖”的奖项设置确定为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民间文学作品、民间艺术表演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4大类,延续至今。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设立。本文开头提到的著名版画家杨先让和长期从事柯尔克孜民族史诗《玛纳斯》研究的郎樱,就是民间文艺领域“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第一批获得者。

  随着“山花奖”评奖机制不断健全,它对民间文艺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持续推动民间文艺成果形成“外溢”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24年11月,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启动了首批故事主题民宿。在这个“中国故事村”里,“赏冰嬉雪”“银杏树下”和“女神降临”3幢民宿分别以山花奖获得者曹保明、郁林兴、李燕的作品冠名。故事和民宿的结合,开辟了文旅融合的新赛道,彰显了民间文艺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交融共生的力量。

  《人类简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提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故事”。实际上,在“山花奖”的动人长卷中,故事的采集和创作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在2000年第二届评奖中获成就奖的刘德培就是一位“故事大王”。1912年,刘德培出生于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只读过两年书,在艰辛的劳作中,听故事讲笑话成为他缓解生活苦难的有效方式,也因此被同伴们戏谑为“日白佬”。20世纪7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化馆工作人员王作栋发现了刘德培,并将他心记口传的故事笑话、山民歌谣、俗谚谜语等保存下来,让这位满腹才学的民间文艺家受到业界重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刘德培列入“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并把他称为“世界上值得骄傲的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民间文艺家”。

  无独有偶,24年之后,又一位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间创作者荣膺山花奖桂冠。她就是四川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的农村妇女卢树盈。因为少年家贫,卢树盈读到初一就无奈退学,但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熄灭。嫁到箭塔村后,早出晚归卖水果之余,她坚持阅读和写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8年,她写的故事《送你一把草》被提名该年度“中国好故事”。她修建了卢树盈乡村作家工作室,为村民阅读提供便利,还开展乡土作家公益课,免费为孩子们上写作课。2024年初,卢树盈凭借《箭塔村故事集》一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走下领奖台,她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我热爱民间文学,将继续用心去感知新时代的变化,书写真善美。”走过25个春秋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必将推出更多优秀成果,让新时代人民文艺的百花园更加馥郁芬芳。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6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