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姬尊雨
摸一摸四足机器狗的头部,它们就会舒展身体,微微昂头;AI数字人担任会议主持人,人形机器人成了会场“礼仪”,步伐矫健地给嘉宾颁发聘书……2月14日,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举行。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集中亮相,仿若一场“AI大秀”。
近年来,苏州持续擦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金字招牌,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推进“制造大市”转型升级为“智造之城”。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超2300亿元,聚集核心企业66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苏州,“人工智能+”更大的应用场景是在一个个智能工厂、研发实验室中。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新施诺半导体工厂内,一辆辆“天车”沿着天花板上交错的轨道穿梭,完成半导体晶圆在生产工序间的高效流转。“晶圆的流转搬运是困扰不少工厂的难题。传统人工搬运方式效率低,影响晶圆的良品率和洁净度。”苏州新施诺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玉说,依托“天车”的自动物料搬运系统,搬运效率、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可实现直线速度5.3m/s,定位精度小于±1mm,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突破十万次,帮助半导体生产工厂提高物流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投入,助力半导体制造更高效。
苏州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工业体系涵盖了35个大类、172个中类、513个小类,这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近乎全链条的应用场景。一方面,苏州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发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生产端的应用落地;另一方面,苏州支持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助力研发端科技创新,还通过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等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会现场,苏州为一批独角兽企业、创新联合体、实验室授牌,苏州市“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首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等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记者梳理发现,当天发布的《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中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以“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苏州还出台9条措施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每年面向青年人才推出不少于5000个优质岗位等。这是苏州向着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目标,发起的又一轮冲刺。
会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苏州将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的优势,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着力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城市。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