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撷英】
撰文/摄影:陈团结(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吼一声秦腔神清气爽,听一曲乡音浑身舒畅。
“陕西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秦腔吼起来。一个“吼”字把秦腔豪迈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吼”仅仅是秦腔花脸的一种唱腔而已。秦腔本戏中,故事曲折动人,情节跌宕起伏,生旦净末丑多个角色轮番登场,让戏迷们看得如痴如醉。
初春时节,在陕西省西咸新区露天举办的秦腔演出。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戏曲声腔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梆子戏的鼻祖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地。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表演绝活“吹火”。
早在2006年,秦腔就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秦腔不仅是数十代人智慧和心血凝结成的结晶,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在20多年采访拍摄秦腔的过程中,我见过无数的秦腔艺人。无论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名家,还是乡间剧团的普通演员,或是夜幕下秦腔茶社里跑场子的业余演员,在我眼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执着于秦腔艺术的心。
在西安易俗大剧院,秦腔演出创新性地使用西洋乐器进行伴奏。
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演员们一起下乡演出时,他们自带铺盖卷住在简陋教室里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广阔的西北大地,秦腔深入人心,几乎每场演出都是人山人海,观众人人都能唱几句秦腔。而从小跟着父辈们看戏的孩子们,也在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陕西省商洛市,一群退休的老人家凭着爱好组建业余秦腔剧团,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他们不计较舞台的简易、报酬的多少,每一次粉墨登场,都认认真真。据刘团长介绍,他们一年的演出有200多场,这个数字或许已经超过了许多专业剧团的演出场次。
在每年12月举办的陕西武功河滩会上,老百姓观看秦腔表演。
在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采访沟通时,我还得知,他在《人面桃花》《古今周仁》等秦腔表演中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备受观众青睐,在网络传播上也一直稳居榜首。他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能重视培养当代少年儿童对秦腔的兴趣,让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宣传、保护、传承秦腔艺术的行列中来。
在苍凉的夜里,当秦腔那激扬的旋律在广袤的天空回荡时,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心中总是忍不住荡气回肠。台下一片片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也有观众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或给台上的演员“披红”——就是把“红绸缎”搭在演员身上,这是戏迷们对演员最高的褒奖。
秦腔表演艺术家任小蕾表演绝活“水袖功”。
于是,在这样热烈的互动气氛中,高潮一个接着一个,绵延不断,古老而隽永的秦腔也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中国文化的美好明天。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3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