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5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3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今年的一号文件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

  “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也放眼长远。相信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一定能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韩文秀说。

  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

  过去一年,我国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韩文秀强调,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扛稳责任,慎终如始做好监测帮扶工作。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部署了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等工作。监测方面要加强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效率,同时避免加重基层负担。帮扶方面要强化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困难的类型分类落实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对于一些帮扶资产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的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韩文秀指出,“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当前我们正组织对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其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4万亿斤。韩文秀表示,我国粮食总体上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中央政策是明确的,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具体而言,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大面积增产,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确保今年粮食继续稳产丰产。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要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在提振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介绍,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

  激发农村要素活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去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祝卫东透露,2024年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着力发展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不能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针对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不均衡、有的发展活力不强甚至难以为继等问题,要按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原则一业一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祝卫东介绍,二是着力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

  谈到如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益,祝卫东表示,改革的关键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激发农村要素活力,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重点是完善“三块地”的管理制度。

  “第一块地是承包地,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今年要继续扩大整省试点范围,总原则是‘大稳定、小调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不能打乱重分,更不能收回集体或借机违法调整。第二块地是宅基地,要扎实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规范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基本权益。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两条政策底线必须守住。第三块地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去年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已到期,有关部门正研究下一步改革举措,重点是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祝卫东说。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5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