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山川新语 生活即景——观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山川新语 生活即景——观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3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藏品的故事】

  作者:朱剑(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

  1960年秋天,南京城的暑气尚未退去,以画家傅抱石为领队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便踏上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的征途,同时也踏上了一条改变20世纪中国画命运的艺术创作之路。这场由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的集体创作活动,不仅是彼时新中国美术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实践,更是一场关乎中国画存亡续绝的观念变革。

  1960年10月12日,傅抱石抵达华山,饱游饫看,身即取之,用应和时代的笔墨语言,将人民形象置于山水宇宙之中,完成了对传统山水画价值体系的结构性转换。尤其次年4月,他在实地写生成稿的《漫游太华》基础上,经二三十遍的调整完善,最终创作出堪称新中国山水画转型之典范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表面上,这幅画依然延续了千年山水画的衣钵,实际却暗藏了一场极具颠覆性的视觉革命。当我们立足传统画学“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角度,来解读这一用视觉图像反映人民史观的绝佳案例时,将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所生发出的无穷意蕴,也会情不自禁地对画家能将赓续千年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且跨时空呼应“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卓越创意赞叹不已。

山川新语 生活即景——观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

待细把江山图画(中国画) 傅抱石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画被傅抱石命名为“待细把江山图画”,是引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中的一句。傅抱石深谙这句话的时代重量,经巧妙挪用,使之成为人民重塑天地的宣言。

  《待细把江山图画》描绘的是西岳华山青柯坪望西峰的景象。画家采用方形构图,主峰如巨屏般拔地而起,以磅礴之势冲破画幅边界,直插云霄。左侧山体以浓墨皴擦,干湿交融间透出苍郁浑厚;右侧则以枯笔疾扫,疏朗笔触中蕴含刚健骨力。山腰间云气缭绕,宛若素练横空。驻足画前,观者恍惚间仿佛置身太华绝顶,耳畔轰鸣着历史长河奔涌的涛声,眼底屹立着象征民族精神的脊梁。画面下方,葱郁林木间掩映着数间青瓦屋舍。屋前空地上,分散着八九位或站或坐的人。人物虽然很小,但精微入扣,生动传神,因此稳定如磐,成为画面的视觉锚点。这正是作品最具深意之处。一方面,画家置陈布势,以前无古人的“抱石皴”作“大块文章”,通过留白形成山腰间的云霭,映衬山高万仞之势;另一方面,以动托静,通过飞动的笔法与群峰云海的动荡之势,反衬人物的从容与淡定。

  细观画中人物,有些手中还拿着速写本。根据照片资料,他们应该是正在写生的画家,可能其中还包括傅抱石本人。当时,傅抱石未随团去登顶,选择在山脚青柯坪仰观山势,以半躺姿势速写,通过简练线条捕捉山石结构与气势。不难看出,传统山水画强调出世的“林泉高致”已悄然转化为凸显入世“在场”的“生活即景”。新中国成立后,画家群体的身份属性经历了深刻重塑,美术工作者不愿只充当“代山川立言”的旁观者角色,而是立志要做历史长河中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因此他们出现在画中,不仅超越了点景的功能,且超越了渔樵隐逸等避世者身份的窠臼,更以探索者、建设者、劳动者等多重身份重新定义人在山水间的位置。再看画中山径之上,依稀可辨有二人正在攀登,不禁让人联想:后续必将有千万这样的人接踵而至。人民,以主体姿态进入了山水画的造境系统,并位于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画面左侧钤有朱文“一九六一”、白文“换了人间”两方印。再品味画名中的“待细把”三字,则可体会其背后所透现的,早已不再是耽溺笔墨的雅玩心态,而是社会主义美术工作者特有的虔诚,是誓要重新收拾并表现江山的豪情。至于“图画”,亦不复是自赏自得的抒情,而是升华为劳动人民的实践宣言。

  今天,我们回望《待细把江山图画》这幅饱含时代体温的佳作,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热烈滚烫,画中那翻卷的云气,也依然搅动着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它昭示着傅抱石引领的这场始于笔锋的革命,终成为跨越世纪的文化启示录——真正伟大的艺术创新,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最深刻的理解与最果敢的超越之间,建立在对时代最深切的体察和最真实的表现之上!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0日 12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