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立场转变仍在继续:德国对以色列武器断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立场转变仍在继续:德国对以色列武器断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6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 焦授松

  8月1日,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项逐步军事接管整个加沙的计划,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多国和国际组织的谴责,德国长期以来向以色列输送武器的政策也再次受到广泛质疑。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宣布,德国将暂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于加沙地带的军事装备,并且呼吁以色列政府不要进一步升级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默茨表示:“德国政府对加沙地带的平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担忧。”这一声明标志着德国对以色列立场的显著转变仍在继续。

  德国政界褒贬不一

  德国政府的决定在国内外引发舆论两极分化:在国际层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回应称,他认为默茨一直是以色列的好朋友,但默茨“屈服于电视台的虚假报道以及来自内部的压力”;在德国国内,部分政界和经济界人士批评此举背离德国“核心安全利益”,担心削弱德以战略互信,但更多民众及政治主流声音则肯定其释放的积极信号。

  作为执政联盟成员,社民党明确欢迎该决定。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社民党主席克林拜尔表示,任何可能被用于加沙地带的武器都应立即停止交付,“加沙的人道苦难已突破国际良知底线”。他强调,以色列政府应对当前加沙人道局势承担首要责任,必须“立即、全面、无障碍”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克林拜尔重申,德国坚定维护以色列安全,同时也必须对明显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说“不”。

  在野的绿党和左翼党则认为停供“远远不够”,德政府应全面终止对以军售。绿党联合主席弗朗西斯卡·布兰特纳表示:“联邦政府终于采取行动,停止了可能在加沙使用的武器供应。我对此非常欢迎,但这只能是第一步。”“德国不应再阻止欧洲在这方面采取一致行动,而应发挥带头作用。”左翼党联合主席施韦尔特纳称,德国需要真正意义上停止,完全不再向以方提供武器,因为武器会进一步助长战争罪行。同时,德国也应该承认巴勒斯坦国,“我们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中已经承认的140多个国家,德国在这方面的反应太慢了”。

  然而,默茨的“断供”决定在其政党基民盟内部却掀起轩然大波。德国外交政策专家罗德里希·基泽韦特在社交媒体上连发长文,直言这是“德国一次严重的政治与战略失误”,强调德国国家信誉的根基就是“与以色列并肩的安全合作以及对犹太人生命与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庄严承诺”。与此同时,基民盟青年联盟也指认暂停军售“公然违背联盟党(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社盟)一贯的政策原则”,呼吁领导层立即收回成命。

  德国迫于压力调整对以政策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坚定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源于对其大屠杀罪行的历史责任感。2008年,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以色列议会的历史性演讲中提出:“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理性。”这句话从此成为德国对以色列外交政策的“铁律”,意味着德国不仅出于情感或历史责任支持以色列,更将其安全与德国自身的国家定位和外交道德挂钩。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之后,时任总理朔尔茨继承了默克尔的“国家理性”框架,立即表示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并拒绝公开批评其军事行动。最初的几个月,即便有媒体曝光加沙的人道困境,德国政府仍保持外交谨慎。但随着时间推移,国际社会愈加关注以军行动对巴勒斯坦平民的影响,德国社会内部对此“沉默”的质疑也开始浮现。

  2024年10月,时任联邦议院反对党领袖的默茨直指朔尔茨政府拖延对以色列武器交付已达数月之久。“把话挑明吧——别一边高喊全力援以,一边却在暗处踩刹车!”朔尔茨迟疑不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尼加拉瓜将德国告上了国际法院,指控其“协助种族灭绝”。数日后,时任外长贝尔伯克出面解释,强调“每一批军售均须个案审查”,并重申以色列已再度承诺恪守国际人道法,方才为朔尔茨政府争取些许回旋余地。

  尽管默茨上台后由上届“红绿灯”政府共同确立的对以政策在形式上几乎纹丝未动,然而,面对以色列官方愈趋激烈的言辞与国际社会骤然升级的道义压力,德国终于在多年“无条件挺以”的轨道上踩下刹车。5月底,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首度公开指认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已逾越界限”;6月,默茨罕见发声,谴责以色列“再不能以打击哈马斯为由继续辩解”;7月,德国与英国、法国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以色列单方面将主权强加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一连串动作标志着德国对以立场出现数十年未见的历史性拐点。尽管默茨此番重申坚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不会改变,并强调以色列的自卫权和解除哈马斯武装的必要性,但对以色列武器断供的决定无疑标志着德国对以色列政策超出了批评谴责的范畴,首次上升到了实质性举措的层面。

  西方“挺以”共识的破裂

  过去一个月,欧美政坛在以色列问题上出现罕见的“多米诺”效应。法国总统马克龙率先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无条件承认巴勒斯坦国,并敦促立即停火、向加沙输送大规模人道援助;加拿大总理卡尼紧随其后,开出“哈马斯解除武装、2026年举行不含哈马斯的巴勒斯坦大选、未来巴勒斯坦国非军事化”三项前提;英国首相府则放出“最后通牒”,若以色列在大会前仍不停止加沙攻势,英国将即刻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西班牙、爱尔兰、挪威、斯洛文尼亚均已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亦公开表态将在同期跟进承认,斯洛文尼亚更成为首个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的欧盟国家。

  德国《每日镜报》指出,德国虽长期位列以色列第二大武器供应国,出口却以潜艇、舰体为主,鲜有投入加沙战场。此番武器断供并不意味着全面武器禁运,断供清单仅涉导弹、弹药与坦克配件,对于那些不能用于打击加沙地带的装备交付仍留有余地,比如可能的防空系统和海军装备。然而,面对加沙人道告急,欧洲委员会紧急敦促成员国禁供任何可能用于侵犯基本权利的武器,德国面临的国际压力骤升。德国从“历史赎罪”到“现实谴责”的转身,将成为西方“无条件挺以”共识破裂的又一例证,或为巴以冲突写下新的拐点。

  (光明日报柏林8月15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6日 07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