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共情中书写人的生存状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共情中书写人的生存状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09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思(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一篇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引发热议。身边不少读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文辞并不华丽,“没有技巧,全是感情”,凭借真实的力量感动全网。所以语文教育还是应该回到“真实”,回归“观察生活”。有些教师大体认可“真实”的力量,认为这样的“真实”是对文字之美的回归。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篇作文难道真的没有技巧吗?文章写得有感情,但也“满满技巧”。比如说,作者善于以空白来写乡愁,写到了“返乡之路”,而没有写到“亲人团聚”。在作文里挖个空白,见好就收。也正是“亲人不在场”的结构,恰好打动万千网友,因为他们的亲人,可能恰恰也不在场。如果亲人就在眼前,我们浪漫化的想象可能被真实的唠叨、生活的琐碎所打破。怎么避开写亲人的俗套、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琐碎与矛盾、如何把悬浮的乡愁落实为重建亲情的行动,这才是难以把握的。

  这篇作文的选材颇有象征意味,精准调动了怀旧情绪。先写坐飞机,再写坐火车。在飞机上只看到黑洞洞的陌生风景,暗藏欲扬先抑。然后重点写火车见闻:爷爷为孙子腾地方,推销员以“孩子爱吃”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北方相比南方是传统,火车相比飞机更是传统。“旧轨重开”,既是对乡村新景象的描绘,又是对传统亲情的回归。象征让文章有了抽象化、概念化的高度。

  这篇作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五感全开”。视频文化盛行,让视觉性高度凸显,但其实人不只用眼感知世界。作文教学常说“学会观察”,其实“观察”二字过分强调眼睛,就有误导性。人在世界中,是“五感全开”地感受。这篇文章选材不算多么出奇,甚至有些桥段仍有模仿性,但动人处恰恰在于声音、气味、触感的传递,让人身临其境,构造出某种“真实”的感觉。机舱内狭小的空间、气流的震荡,地面上冰冷凛冽的空气、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火车微微的颠簸感,给人新奇而真实的体验。旅行往往容易激活感官,唤醒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新鲜感觉。如果读读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旅行的意义》,尤其大作家福楼拜在埃及旅行的片段,就能懂得这篇作文背后的文学积累。

  作者动用了很多写作技巧,为什么我们仍感觉“真实”呢?其实,文章表面是亲情、返乡,是对乡愁的呼应,是对大时代脉动的个人体悟,实际上它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人本质生存状态的重返,即对人所处的“关系”的重新发现和凸显。媒介化的高度发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个人与他人在情感上的疏离。个人的问题还是要从真实的情感关系中得到解决和安抚,个人的价值还是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和互动得以实现。

  这篇作文,好在写出了精神返乡——回到“我”与他人建立关系、发生联动、彼此共情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情态,那才是现代人真正的精神原乡。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期待来说,作文要是能写到抵达家乡后,如何重建与亲人的关系,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就更好了。总之,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看见下铺的爷孙,看见通往他人的那条旧轨道,发现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关系,这一切都是回归基本人性、回到普遍人情的起点。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9日 14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