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岳强
4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吐鲁番市文物局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敦煌西域研究创新团队”主办的“繁采扬华——第二届吐鲁番学研究生工作坊”在吐鲁番博物馆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34所高校的104名硕博士生齐聚一堂,围绕最新的学术关注点与研究成果,展开探讨与交流。
“通过此次论坛,希望能够推进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学术传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炳林教授以《敦煌在西汉经营西域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作了主旨演讲。郑炳林教授表示,吐鲁番文献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载体,亟待学界深化系统性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拓展学术边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今后几年即将开展的《吐鲁番学大辞典》编撰、吐峪沟文书整理研究,将会继续推动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汇的“历史档案馆”,出土的汉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多语种文书、石窟壁画遗存、中华典籍和法制政令文书等,是研究东西方文明互鉴、宗教艺术传播、语言文字演变的“活化石”,更是构建中华文明历史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工作坊设置“考古文博组”“历史文献学组”“宗教艺术组”三大分会场,研讨内容广泛,涵盖吐鲁番考古发现、历史沿革与出土文献研究、多语种文字解析、墓葬及石窟壁画艺术鉴赏,以及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前沿领域,并延伸至敦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的考古、历史、艺术、宗教等跨学科研究。
“如果说敦煌是佛教艺术与多民族文献的宝库,那么吐鲁番则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史诗现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高萌萌在导师引导下,逐渐接触到了敦煌学与佛教学。高萌萌表示,本次研究生论坛对吐鲁番的研究更加深化、细化,体现了我们对前人学者的继承精神。“我们当赓续前人学者‘探微求真’的治学精神,从吐鲁番的残卷断壁中还原历史的温度。”高萌萌说。
“繁采扬华”出自魏晋时期木华作《海赋》,取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230号墓出土的文书——“繁采扬华,万色隐鲜”,描述着海螺蚌壳出水时,其闪耀的绫罗般光彩直令万般珠宝都黯然失色的生动场景。工作坊沿用这一美好意象,寓意青年学子能在各自学术研究领域里潜心研究、绽放光芒。
会议期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吐鲁番市文物局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吐鲁番学研究院教学实习基地”正式揭牌。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表示,吐鲁番学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加深,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能够产生良性循环,将吐鲁番的丰富资源与高校机构的师生力量结合,更好地把吐鲁番文物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整理出来,有助于更好地让历史发声、让文化说话。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