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闫晋玮(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讲师)
邀请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人们试图通过邀请达到拉近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的目的。作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人们虽未专门学习过邀请,但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逐渐了解并习得群体成员共享的、执行和回应邀请的具体方式、会话常规,以及背后的社会规约。例如,邀请发出后,受邀人接受邀请是符合共同期望的优先行为,而拒绝邀请则是非优先行为。在接受邀请时,受邀人话语一般不会延迟,有时甚至在邀请话语未完全结束前就给出,且接受邀请的话语通常比较简短;相比之下,拒绝邀请时,受邀人话语通常会延迟出现,拒绝话语会包含表达感谢、解释理由等其他内容,以此避免给出明确拒绝,或通过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降低拒绝力度。这种差异是因为与接受邀请相比,拒绝邀请更容易伤害邀请人的面子,不利于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
尽管拒绝邀请是非优先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受邀人依然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邀请。那么,邀请被拒绝后,邀请人要怎么做?有无可能改变受邀人的决定?如果有,会对交际轨迹产生何种影响?为了探究这一系列问题,笔者采用会话分析方法对50个在真实语境下自然发生的有关邀请的汉语日常电话的录音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受邀人拒绝了邀请,交际双方的对话也不会戛然而止,相反,对话会继续进行下去。只有这样,邀请人才有机会采取多种会话常规向受邀人追加邀请。在邀请被拒绝后,交际者会采用五种不同的会话常规追加邀请,比如,根据拒绝理由有针对性地调整邀请,或根据拒绝理由给出相应解决方案,等等。在交际双方反复沟通协商的过程中,邀请人的真诚也更加充分地展现在受邀人面前。面对邀请人的“盛情”,受邀人接受邀请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最终改变决定,转而接受邀请。下面对这五种会话常规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邀请人修改原邀请并重新发出。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对邀请人面子的损害程度,受邀人在拒绝邀请时会主动提供一个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往往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某些不可对抗的客观因素。面对不利客观因素,邀请人一般不会放弃邀请,而是根据拒绝理由修改原来的邀请,使其更容易被接受。比如一则语料中,甲邀请乙和乙的儿子开春以后爬山,乙以孩子开学为由拒绝了邀请:“那不行,孩子开学了。”甲在之后的会话中修改了爬山时间,并重新发出邀请:“那过一段儿时间看,还有清明啊,五一呀,你就来呗,高铁都开通了。”新的邀请完全按照受邀人的需求量身定做,不仅有灵活的赴约时间,还提到了便捷的交通方式。面对这一精心修改过的邀请,乙也将原先明确的拒绝更改为有回旋余地的“到时候看看”。由此可见,邀请被拒绝后,邀请人可通过修改原邀请并重新发出这一会话常规追加邀请,从而使受邀人改变之前的决定。
第二,邀请人针对拒绝理由给出解决方案。面对邀请,受邀人给出的拒绝理由往往展现出他(她)在接受邀请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如能将这些困难一一解决,受邀人很可能会改变决定。所以,一旦邀请被拒绝,邀请人可针对拒绝理由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增加邀请被接受的可能性。如一则语料中,小李询问小张:“什么时候有空?一起吃饭。”小张回答:“没空啊,还要管孩子。”从小张的回答可以看出,她并非主观上不愿接受邀请,而是遇到了孩子无人照料的实际困难。随后,小李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把孩子带上”。小张最终接受了邀请。
第三,邀请人认为受邀人的拒绝理由无效。在前两种会话常规中,当受邀人提出拒绝理由后,邀请人从根本上是接受这些理由的,并能据此修改邀请或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但在第三种会话常规中,邀请人不接受受邀人拒绝的理由,认为这些理由无效。一旦如此,那么受邀人的拒绝就失去了存在基础,同时也使拒绝成为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受邀人因此可能改变决定。比如一则语料中,丙邀请丁去找她玩,丁第一次拒绝邀请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姐姐订婚,丙不接受这一理由:“订婚又不影响你来看我。”随后,丁给出了第二个拒绝理由(囊中羞涩),丙同样不接受:“我又不会问你要钱”。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受邀人丁的拒绝就显得站不住脚了。之后,丁对邀请的回应从“今年肯定不行”变为“等我下个月吧”。
第四,邀请人重述受邀人的拒绝理由。重述是指将之前出现过的话语用一种新的语言组织形式重新构建、重新表述。有些情境下,邀请人会通过重述拒绝理由的方式来追加邀请,以给予受邀人第二次机会去审视拒绝理由是否合理、充分。这样,受邀人可能在后续对话中继续解释说明,也有可能改变原先的回应。如在一则语料中,小王邀请小高去参加客户答谢会,小高以间接方式拒绝:“我其实挺想去的,可是期末事可多了”。对此,小王将其重述为“你周二没时间呀”,同时也给小高提供了再次审视理由是否合理充分的机会。小高借此机会将“事可多了”降级为“没课但要写作业”,然后改变了决定,接受了邀请。
第五,交际双方对调身份提出反向邀请。反向邀请是指对调邀请人和受邀人的身份,这样一来,原邀请人可以以受邀人的身份主动寻求邀请,原受邀人也可以以邀请人的身份重新发出邀请。邀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要求邀请人和受邀人承担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当这些权利和义务影响到交际者接受邀请时,交际双方可通过调换身份来改变权利与义务的分配,这可能会促成之前不成功的邀请。比如一则语料中,小菲打算邀请小迪外出逛街,但通话中了解到小迪刚刚怀孕,且妊娠反应较大,无法接受邀请。此时,交际双方对调了身份,小迪变为邀请人向小菲发出邀请:“你来我家”,小菲接受了该邀请。
通过以上五种会话常规,邀请人重新提供了邀请被审视的机会,也为受邀人提供了再次回应邀请的机会,且在双方不断协商的过程中,邀请被接受的基础不断被巩固,可能性也逐渐增大,最终实现由“拒绝”到“接受”的转变。通过这些方式,邀请人不仅弥补了由于之前被拒绝遭受的挫折,而且不断强化了其提出邀请时的真诚性,这对于双方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