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许海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揭示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文化内涵实属必然。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解读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时代需要。世界史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史学者肩负着推动中国全面看世界、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的使命,因此必须发挥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持续影响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认识主体的表现、话语、文本、心境等,淡化或忽视历史客体的独立性,甚至质疑历史研究的科学与理性基础,由此滋生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等。例如,美国思想史家海登·怀特强调历史的叙事、虚构与修辞,荷兰史学思想大家安克斯密特强调历史的表现及经验,英国历史哲学家詹金斯强调历史研究中的谱系与影响,美国史学理论家伊格尔斯强调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等。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范式背道而驰,过分强调认识主体的作用。在中国学术界,要想减缓或规避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必须明确世界史研究主体性表达的路径与边界,运用辩证唯物史观,使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更好地发挥“资鉴”与“明道”等功用。
提倡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不能完全按照经验逻辑与话语逻辑虚构历史。因为社会实践始终是历史叙述和书写的唯一来源,研究者的智识、语言、书写、叙述等均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亦在长时段受到客观史实与历史规律等制约。因此,世界史研究既要正确地运用以历史客体研究为主的历史理论,也要注重以历史认知研究为主的史学理论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世界史理论体系,为确立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强调整体性与规律性。世界史研究领域广泛,方法多样,但研究的“碎片化”并不可取,因为历史现象的总和无法构成历史史实的总和,“碎片化”历史无法让人看到整体的历史。另外,也不能以语言的逻辑代替历史自身的演进逻辑,这样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世界史研究必须提倡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并举,以体现历史研究的整体性与规律性为目标。
重视抽象思维与理论思维。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就是实践论,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对社会实践与精神生活的高度把握。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偏重于实证研究,过分强调现象解读,理论创新意识略显薄弱,抽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运用也明显不足。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强调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就必须注重抽象与理论思维,重视有中国特色的认识、叙述以及书写模式,以此消解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消极影响。
坚持现实关怀与时代精神并举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史研究也在这一进程中持续发展。当前,世界史研究者肩负重要使命,需要更加全面且深入地认识世界,持续吸收世界先进科技与治理理念,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让世界更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
呼唤现实关怀。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起步晚、领域广、内容杂,这对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提出挑战。很显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模式,更不能像后现代主义只重主体而轻视客体,而应当聚焦于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兼顾世界史研究的新动态、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兼顾理论与现实需要为己任,从而彰显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提出,“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如果缺乏现实关怀,就会失去主动性,甚至会失去生命力。
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中国开启改革开放,需要借鉴外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现代化研究遂成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增多,环境史、全球史、跨国史、海洋史等遂成为世界史的研究主题,上述研究充分反映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因此,追求时代精神、解决时代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方向。
彰显学术和社会担当。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需有高度的学术自省和自觉,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不能将学术研究大器小用,仅仅变成个人的学术偏好或学术同道的清议,而应以学术为公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担负起世界史研究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具体来讲,世界史研究不仅要以叙述并书写世界历史真相为己任,还要以探索世界历史演变、文明嬗变、国家兴衰的基本规律为目标,肩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这一宏大叙事使命。
坚持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长期以来,美欧国家在世界史研究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体系被深深打上西方中心主义印记。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世界历史的解释模式发生变化。如何基于非西方的现代化经验,建立新的世界史理论体系,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面对的使命。我国世界史研究者应挖掘中国史学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提供释读世界的独特视角。
继承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传统。中国史学一向有“以史为鉴”的治学传统。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曾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以书寓史,以史论道,引古筹今,以道治国,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大使命,历代治史者莫不以此为己任,将史学当作治世之典。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也需继承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关注世界历史的重大问题,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把握世界变化的潮流与趋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鉴,为中西文明互通互鉴提供有力的理论和知识支撑。
保持深刻的历史意识与人文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史学就有尊重历史、敬畏先圣的传统,总结过去、驾驭现实、筹划未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理念。为此,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意识:从敬畏历史,到了解历史,再到运用历史,始终坚持历史思维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坚持科学思维与道德传统并举。与此同时,世界史研究还应坚持人文精神,包括以人为本的立场、抑恶扬善的历史褒贬职能,以及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借鉴等。诚如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所言:“夫通史人文,上下千年,然而义例所通,则隔代不嫌合撰。”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必须体现历史意识与人文精神,将其诉诸世界史的书写与叙述。
坚持自主创新思想与民族自觉。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想真正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藩篱,必须厚植并发展世界史研究中的自主创新思想,例如,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整体史观等。与此同时,必须体现民族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意识以及话语解读世界历史,这种民族自觉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思维模式、观念积聚、精神寄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体性。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