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杨 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系列文化纪录片《人文名镇》选择五座古镇,即浙江南浔、江苏浏河、四川昭化、云南沙溪和重庆龚滩进行展示。作品没有局限于表现这些古镇表面的建筑和人文景观,而是以独特的叙事结构、技术表达,深入探寻历史褶皱中的文明细节,并巧妙地贯通历史与现实,以古镇文化不断解锁中华文明图谱。
创作团队选取的古镇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廊道相关联: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及川盐古道。这些古镇不仅成为经济往来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要地。比如,南浔的张石铭旧居在保留中式建筑主体的同时,融入罗马柱等欧式风格的元素。沙溪石钟山石窟里139尊佛教和各色人物的造像,见证了从唐代开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沙溪交流互动的历史。《人文名镇》亦捕捉人文精神在古镇生活中的体现。摄制组在名为“龚滩面孔”的展览中感知龚滩千年古镇的文化脉动,于沙溪镇的热闹市集里寻访工匠精神的当代表达。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式叙事,打破了以往创作“凝固的博物馆”式的呈现局限,使古镇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人文名镇》在叙事视角上也有创新突破。作品以浏河爊鸭店的14种香料为切入点,通过追踪其原产地揭示这些日常食材背后跨越千里的文明交流轨迹。如白蔻来自东印度,香茅草生于东南亚,香叶源于非洲,当香料的地理分布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时空叠印时,市井饮食便成为文明对话的活态见证。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转向,实现了历史纵深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衔接。再比如,在拍摄昭化历史大戏《葭萌春秋》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参与式纪实”手法。镜头既记录台上居民略显笨拙的表演,也捕捉参演老人们日常生活与排练的闪光时刻。这种方式打破“过去—现在”的线性叙事框架,展现了昭化居民内心深处对古镇的情感,让观众意识到,文明传承的本质是融入当代生活体验、充满人性温度的重构。
所有传统都曾是某个时代的“现代”,有些创新还将沉淀为未来的“传统”。片中,南浔用《千字文》编码管理20万册古籍,这种源自北宋的档案管理方法给人带来启示,未来或可将传统编码系统与云存储技术结合起来。可见,古镇不是用来拯救的标本,而是文明创新的试验场。
《人文名镇》的独特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新颖的文化纪录片创作坐标。这一坐标包含两个重要维度:纵轴连接古镇的物质遗存与文明的精神内核,横轴则平衡学术严谨与大众传播。这种双维架构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展示,进行了深度的文明探究。我们衷心期待,更多如《人文名镇》这般能真实而生动地记录古镇历史风貌与人文底蕴的作品涌现出来,让古镇在新时代的光影里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