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字里行间读懂“香港”这本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字里行间读懂“香港”这本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3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看点】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易以慕 邹曙鸿

  “对我来说,香港这本书的扉页是一张张浸满猪油的邮票。”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说,在香港的外公寄来的丰腴的猪油是他少年时对香港的初印象。

  日前,2025“香港悦读周”暨“香港阅读+”活动在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启动。当天下午,来自深圳、香港、澳门的三位知名学者齐聚香港阅读周,以“如何阅读像香港这样的一本书”为题,通过各自独特视角共探城市叙事与阅读的深层联结,带领市民读者走进香港的“字里行间”,感受城市的鲜活与厚重。

  黄子平把香港形容为一本“未完成的书”。“即使已有无数人尝试解读,香港的故事依然没有穷尽,依然值得被书写、被阅读。”黄子平指出,“香港人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再讲一次香港故事。”

  “我喜欢观看日常生活的细节,像人类学家一样观察香港。”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留意市井,在街区与历史遗迹的褶皱里探寻时光的奥秘。“香港是一个非常适合漫步的城市。当我们花点时间沉浸在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被原汁原味地镌刻在这里的墙上、庙宇、街头巷尾中。”王笛说。

  “香港绝不是人们印象里的‘文化沙漠’。要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就必须读懂香港,要认识中国的城市发展,就要首先了解香港。”作为历史学家,王笛将香港视作一个研究的宝库,“我们除了在文字上理解香港,更要留心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宝藏。香港近代以来的城市景观保留得非常完整,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挖掘。”

  要问香港是一本怎样的书,深圳人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深圳前后对香港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胡洪侠笑言。他像一位“城市考古者”,带着“深圳眼”来理解香港。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来到深圳时,香港对我来说是一部武侠小说。人们会问我香港街上会不会上演‘警匪片’,可见香港文化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随着在深圳生活和观察的深入,胡洪侠愈发明白香港对于深圳意味着什么,“这时候香港作为一本书的形象完全变了,从一个武侠世界变成一本经济学教材、一部生动的现代城市读本,也是我经常翻阅的文学篇章。”

  胡洪侠难忘金庸笔下的快意江湖,也喜读董桥流露的古韵浓酽,文学记忆观照香港的时代记忆。他怀念铜锣湾的“二楼书店”,“如同一个个隐匿在楼宇间的精神角落,延续着独特的城市体温。”

  新读者要如何读香港这本书?“最好的导览不在攻略而在书页”,三位“老读者”不约而同地说。王笛则更具体地指出,“了解一座城市离不开自学,而阅读正是自学的不二法门。”

  “真正地阅读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这个城市住上3个月,用时间‘浸泡’这座城市。当你来到这里,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幻多姿,才能真正读懂何为‘东方之珠’。”胡洪侠说。

  从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到维港两岸的璀璨灯火,香港这本“流动的书”正在绽放着新的光彩。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12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