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析理论道】
作者: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本质上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数智时代。如果说工业时代是人类操作机器的时代,那么在数智时代,携带智能的机器不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会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社会行动者。这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一
数智技术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推到了创新风口。中国数智技术的创新发展,是过去几十年党和国家带领社会各界持续谋划、不断积累与逐步推进的结果。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近期发布报告显示,当今世界已经分化为拥有人工智能主权的国家和没有人工智能主权的国家。其中,中国和美国是两个算力工厂占据优势、云计算平台市场占有率高,以及算力芯片供应链完整的拥有人工智能主权的国家。尽管在一些指标上,中国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无疑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提供了几个世纪以来最有利时机,甚至是一个创新风口。站在风口上,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在开展数智文科实践。
数智叙事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提供了丰富场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与工业革命进程紧密相连。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启,其所催生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现象,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沃的生长土壤。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等思想巨匠,均活跃于这一工业浪潮奔涌的时代;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亦诞生并发展于工业文明现象迭起的背景之中。在过去二百多年里,我们习得的哲学社会科学叙事,诞生于工业革命,发展于工业化体系扩散的时代,甚至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也是工业叙事的产物。随着智能机器的诞生与发展,人机互生的社会正在产生一系列从未有过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哲学现象,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场景、事实、现象。比如,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智能机器嵌入的国家治理不仅需要人们去适应,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解释。与数智同行,融入身边数智革命的滚滚洪流,建构数智叙事,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的历史机遇。
世界叙事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是由西方叙事主导的,世界各国学科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沿用了西方叙事的概念与框架、理论与知识体系。但西方不等于世界,更不是世界的唯一模板。诞生成长于西方工业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无法摆脱时代与环境的局限,无可避免带着工业时代西方世界的烙印。数智世界不只跳出了西方世界,观照人类世界,还纳入了具有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机器,因而还是一个人机世界。机器已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生活,从育幼到养老,呈现出人类与机器互生的丰富场景。把人机互生的数智世界作为叙述对象,把人类自古以来的知识积累和多元智慧作为参照物,把人类的创造力放在人机互生的场景里,改变单一西方叙事、建立世界叙事,是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诉求,更是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数智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同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多重挑战并存的知识生产范式革命。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数据集和文科数智平台是前提性挑战。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尚是一个多构架并存的格局。不过,其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也是确定的,即数据、算法、算力,它们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需要建立兼用和专用的设施如文科数智平台。最基础的是要把各学科已经积累的适宜于人类阅读的知识转化为适合机器阅读的数据,把人类价值观尤其是主流价值观融入数据之中,为文科数智平台发展提供数据食粮。在此过程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既蕴含中国价值观又兼容世界价值观的哲学社会科学数据集,是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面临的突出的前提性挑战。
建构基于中国事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是观念性挑战。在技术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依然遵循“垃圾进垃圾出”的数理逻辑,输入什么数据,获得的便是基于数据的结果;而符号主义人工智能遵循规则设定原则,谁设定规则,就依据谁的规则运行。自西学东渐以来,认同工业叙事、西方叙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不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潜意识。跳出工业叙事进入数智叙事、跳出西方叙事迈向世界叙事,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性挑战。在工业叙事中,人类是叙事的唯一主体,机器是人类的工具;而数智叙事既让机器承担任务,又让人类承担责任,且在叙事中自觉地践行人类主体性、人类价值性与意义性。在西方叙事中,西方社会是叙事的主场,西方之外都是参照物;而世界叙事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场,在从西方到中国再到世界的转场中,都面临着以人类为主体、以世界为观照的观念变革。
提升运用机器智能素养是能力性挑战。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即使站在技术创新风口,也不必然带来国家发展与社会繁荣。只有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创新技术进入广泛的经济活动,才能让创新带动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同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具备和提升运用机器智能的能力,在实践中有效作为,才能真正让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因此,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甚至贡献国家文科数智平台的能力,是一个重大且艰巨的挑战。唯有继续发扬勤学善研的精神,主动融入奔涌向前的数智浪潮,掌握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共生之道,方能借数智技术之势赋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发展,肩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