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思想的力量——哲学家胡福明》编者之一)
“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胡福明长期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其学术思想和观点对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学者的成长起到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胡福明与光明日报有着深厚的思想情缘。特别是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投稿、修改、讨论、再修改全过程,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的同志们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共鸣,也建立了始终如一的相互信任。
胡福明最早与光明日报的编辑同志直接认识是在1977年5月。那是在南京召开的一个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就“唯生产力论”是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了争论。胡福明是持肯定观点的,他曾两次上台发言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光明日报哲学组的王强华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约请胡福明为《光明日报》撰写文章。
1977年8月下旬,经过三次修改,胡福明完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初稿。在考虑该向哪家报刊投稿时,胡福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光明日报》,于是,在9月初,他将文章寄给了王强华。是学者之间的思想共鸣以及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发挥作用的共同使命感,促成了胡福明与光明日报之间的合作。
在1977年9月至12月间,王强华在外地出差。其间,他曾到南京大学找过一次胡福明,但因胡福明恰好不在学校而未能见面。1978年1月19日,胡福明收到了王强华的信件以及随信寄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两份小样。在信中,王强华对文章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胡福明按所提意见对文章进行了认真修改。同年2月、3月、4月,胡福明均收到了王强华寄来的文章小样及修改意见,他都按要求做了修改。
1978年4月,光明日报社时任总编辑杨西光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工作提出新要求。4月中下旬,胡福明到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参加全国哲学讨论会,当晚应邀来到光明日报社参加会议。会上,王强华简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相关情况,并告知胡福明:杨西光很赞赏这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放在哲学版发表太可惜了,应该作为重要文章在一版发表,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文章还要进行修改。之后,在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办公室里,胡福明见到了杨西光,在场的还有马沛文、孙长江等同志,大家讨论了这篇文章的修改工作。
接下来一段时间,胡福明白天参加全国哲学讨论会,晚上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第二天早上光明日报社的通讯员便将修改稿拿走,到了傍晚又将修改后的小样送来。如此往返了三四次。等到全国哲学讨论会结束后,杨西光把胡福明接到了光明日报社招待所,杨西光当时也住在这个招待所,于是他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探讨这篇文章的修改工作。
197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文章修改得差不多了,同时考虑到已经出差在外十多天,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处理,胡福明向杨西光提出准备回南京。杨西光跟胡福明进行了一次长谈。除了讨论文章的下一步修改工作以外,杨西光还跟胡福明商量了文章的署名问题,提出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这篇文章,以加重文章的分量。胡福明爽快地答应了。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随后,全国各大媒体陆续转载。胡福明是在5月11日早晨做饭时,在电台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的。当天,胡福明找来报纸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发现见报稿在自己所交稿件基础上又做了一些修改,比如标题增加了“唯一”二字,内容上也增加了一些文字。胡福明十分感谢后来帮助对此文做进一步修改的同志们,他们提高了这篇文章的理论水平,增强了战斗力!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关注,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甚至有人将“砍旗”的罪状扣在了胡福明的头上。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胡福明坚信这一点,光明日报社也坚信这一点。
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今年是胡福明诞辰90周年,胡老师离开我们也已经两年了。以他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4年10月,光明日报社授予胡福明这篇文章“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特别奖”。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让我们记住胡福明与光明日报之间这段历史性的交往。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