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智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城市风险复杂化的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治理迈入数字化赋能与系统性重构的新阶段。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不仅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
构建提升城市韧性的技术底座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重塑城市安全防护,推动城市治理整体思路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跃迁。技术赋能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逻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城市的“感知神经”,实现城市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调配。例如,雄安新区依托超前布局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安全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体系,实现新建区域实时可视、运行状态精准感知,不仅在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场景中构建起“防患于未然”的主动防线,更使“城市大脑”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功能。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多呈碎片化布局,部门间协同不足容易导致风险应对滞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破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系统的数据壁垒,构建起全域联动的“数字孪生城市”。创新驱动为韧性城市注入持续发展动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数字化映射,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结合全域全时风险预警机制,为构建平急结合的快速响应体系提供支撑。例如,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应急指挥中心,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与救援力量布局,实现灾害场景的实时仿真与决策支持,确保城市在突发事件中迅速恢复功能。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的系统工程,需以顶层设计为基石,通过政策协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统一高效的治理框架,实现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跃升。强化制度供给是首要任务。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需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明确技术路径与安全边界。例如,建立覆盖城市规划、建设审批、运维管理的全链条标准体系,确保各环节“有标可依”;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我国在全球城市治理中的话语权。重构管理架构是实现全生命周期治理的前提。韧性城市建设需将风险防控理念嵌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形成“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动态闭环。例如,在规划阶段引入气候适应性评估与灾害模拟,科学布局防灾设施;在运营阶段建立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调整应急预案。优化资源配置是突破数据壁垒的关键。城市数据资源的“信息孤岛”现象制约治理效能。应统筹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推动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在保障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风险预警、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创新城市空间优化思路
以空间重构为抓手,通过功能复合、资源配置、模块化设计,构建“平时高效运行、急时快速切换”的弹性体系,能够为城市应对风险提供物理支撑与治理韧性,推动城市向“动态适应”转型,为统筹安全与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强化功能复合是释放空间价值的基础。需推动公共设施兼具日常服务与应急响应双重属性。例如,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灾害来临时快速转为安置点。同时,此类设计需以立法明确多功能属性,嵌入建设标准,确保功能切换合法可行。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空间效率的核心。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空间—资源”联动管理,动态调度交通、医疗、能源等资源。例如,极端天气前调整低洼区域地下空间功能,增强排水能力;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智能分配医疗资源,提升救治效率。推广模块化设计是增强灵活性的关键。通过标准化、可拆卸的建筑构件与基础设施单元,实现空间快速重组。
凝聚韧性城市治理的协同合力
推动治理模式转型是多元共治的必然要求。韧性城市治理需突破政府单向管理的局限,构建社会协同共治的生态。一方面,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鼓励科技企业开发智慧防灾应用,将市场化产品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格局;另一方面,搭建数字化公众参与平台,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通过数字化平台普及防灾知识,强化公众对平急结合场所的认知;同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让市民在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等场景中切实感受到韧性城市的建设成果。
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通过政府引导、体制创新、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统筹安全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有利于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现代化。要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切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