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感受历史变迁中的城市文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感受历史变迁中的城市文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解玺璋(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幽燕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北京的作品不绝于史。北京的历史沿革十分久远,其辖区屡经变迁,称谓也随时代而变。新览“艺文北京丛书”,包括《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四种,辑录考订关于北京的古代诗文,无疑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感受历史变迁中的城市文脉

“艺文北京丛书” 安平秋 主编 文津出版社

  古代散文最能清晰展现北京文脉的传承轨迹,也最能体现北京文化气质与精神气象的形成脉络。《古代散文中的北京》选文始于乐毅的《报燕惠王书》,终于林纾的《记翠微山》,其间的意味颇有可以深究之处。乐毅因燕惠王的猜忌而出走赵国,却仍恪守“交绝不出恶声”的古君子之德,被后人赞为“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成为士大夫节义的典范。后读司马迁的《荆轲传》及朱浮的《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便晓得至少在秦汉时“侠义”已成为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谁不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而“瞋目,发尽上指冠”呢!

  这种特质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久经战乱的历史息息相关。到唐代,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也提醒“风俗与化移易”,幽州的风气未必仍如古时。至清末,曾国藩仍强调“豪侠之质,可与入圣人之道”,并列举杨继盛、赵南星等先贤,皆为北京文脉的传续者。明清时期,游记、小品文盛行,既因作者久居北京,亦与明代小品文的兴盛有关。而《古代散文中的北京》以林纾的《记翠微山》作结,更凸显了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丛书“散文编”“诗歌卷编”主编马东瑶教授在前言写道:笔者在读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时,突然发现自己所居之地便是在高梁桥旧址旁。当年这里虽是风景绝佳的“京师最胜地”,却也已处郊外。今天,北京早已从内城扩展至六环以外,国家的发展带来古都的旧貌换新颜,而另一方面,北京著名园林里的亭台楼阁或不知名胡同里的砖石瓦当,可能都寄寓着丰厚的历史人文意蕴。

  在历史上,北京地区虽久处边陲,却文脉绵长,这在“丛书”所辑“散文编”“诗歌编”中都有很充分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北京》自魏晋时期选起,选编者或有自己的理由,而所选诸篇,固都为文学史上的名篇,都对北京地域特色有很精彩的描述,亦表达了他们对北京的深情厚谊。

  其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其深沉忧愤、苍凉豪迈的诗句,千百年来引发无数读者共鸣。曹植的《白马篇》、刘琨的《重赠卢谌诗》,以及左思、陶渊明、鲍照、宇文招、徐陵、庾信等人的诗篇,乃至唐代的诗歌,都特别注重北京特有的边塞意象和形象,生动诠释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精神气质。北京地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会带,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正是两种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书中收录的宇文招、完颜璹、耶律楚材、萨都剌等诗人的作品,更是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地区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

  辽金时期,北京的城市地位发生重大转变。辽以北京为南京,金改南京为中都,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明、清延续了元代的建制,以北京为都城。这期间关于北京的抒写,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一种是由宋入元、由金入元的文人士子,如耶律楚材、元好问、赵秉文、赵孟頫、虞集等,诗中不免多了一些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同时又有对大都美景的赞赏;再有一种是奉使辽、金、元的宋朝官员,如欧阳修、范成大、苏辙、苏颂、刘敞等,他们的心态比较复杂,他们对北方的观察与感受,既有新奇的一面,也有触景生情,表达恢复中原的渴望;当然也有文天祥这样的例外,他兵败被俘,押解大都,囚于兵马司土牢,他的《正气歌》就作于此。《古代诗歌中的北京》题解说:

  《正气歌》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自身遭遇,而能慷慨凄恻,荡气回肠。诗歌体现人之大义与爱国情怀,对后世无数志士仁人有着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作为都城的北京会聚了众多文人雅士。无论是求取功名的学子、为官的士人,还是落魄的书生,都在交游酬唱中创作了大量反映京城生活的诗作。这些作品或描写宫廷生活与皇家园林的辉煌,或记录市井百态与节令风俗,特别是竹枝词对北京风物的生动描绘,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内涵,展现了这座古都鲜活生动的一面。

  丛书中别具特色的是《古代戏曲中的北京》。翻看其中的篇目,多有熟悉的面孔,但从未想过它们与北京的关系。元杂剧为中国文学之瑰宝。至于明的昆腔,清的京剧,对于塑造北京的文化风貌、北京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功莫大焉。特别是北京地区民间习俗、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的养成,多有赖于戏曲。梁启超就曾指出,戏曲“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感人之深,莫此为甚”,而移人性情,其神而妙,诸多文字中没有能超过它的。这个选本,元代选了七部,明代选了十三部,清代选了九部,涉及北京的方方面面,上至北京独有的皇家气象与政治氛围,下至朝堂之外,市井民间的生活,这些都在戏曲作品中得到了集中表现,由此构成了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古代楹联中的北京》,熟悉北京者自能心领神会。

  读此丛书,犹如经历了一次古代文化的洗礼,令人回味无穷。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11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