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冯丹娃(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矿业正在旧貌换新颜。而且,许多曾经“一矿独大”的城市,克服转型的阵痛,在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持续用力,既绿了矿山,也富了百姓。
资源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从“一矿独大”到“百业争春”,从沟壑纵横、千疮百孔,到复绿复垦、山清水秀,多地的故事深刻证明了,矿山治理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不下去。新征程上,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矿业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修复模式。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构成大自然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治理矿山,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填湿地、造水景、插棍子”等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为此,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办法,注重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城市和农村、陆地和海洋,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确定矿区内各类空间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科学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实现“变废为景”。建立矿山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持续优化矿山功能分区,加强矿区绿化,着力改善矿山周边人居环境,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田园综合体等,建设亲子乐园、露营基地等,开发成集户外拓展、研学科普和团建游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解决项目区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问题,促进绿色矿业发展与资源地区转型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把治理矿山与富民兴业结合起来。不同矿区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在治理矿山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富民兴业相结合,培育独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必须看到,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是依托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当前,应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新增长点,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矿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管理效率。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在5G+智能矿山方面,加快5G远程掘进、远程综采、无人矿卡等场景规模推广,推动5G与矿山行业系统融合。当前,要依托地勘单位、矿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探、采、选、冶、应用、回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将绿色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绿色开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不断提升矿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王忠耀、张胜、王建宏、张锐、胡晓军、李玉兰、王洋、耿建扩、陈元秋、高平、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新宇、王宏伟、周金立、王水泉、黄尚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07版)